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2日 星期六

    油墨香中觅知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2日   09 版)

        山西省社科院创意文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贾克勤:

        每天早晨散步归来,坐在阳台上,捧起光明日报“啜饮”,在文字的山山水水间徜徉,享受精神大餐,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份情缘,源自少年时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读中学时,我因为喜爱书法,板书写得好,被学校评选为板报组长。学校有一处大报栏,这里有一份全校唯一的《光明日报》,上面有我办板报需要的很多信息和文章。一到课余时间,报栏前的人总是满满的,我钻进人墙,踮起脚尖,在上面寻章摘句,搜珍猎奇,制成剪报。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光明日报》,觉得像好朋友走进了我的心里。报上的地理、人文、历史,使我感到知识花园的五彩缤纷。记得当时《光明日报》一篇立意新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题目大意是“说普通话、写标准字”,因为文章中讲到的这个学生,就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万荣姑娘——吴建生,她坚持自学,普通话测试达到了国家标准,还受到了当时国家教育部长的表扬和接见。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只要肯学就行。之后自己便也试着写点文章,有的居然也变成了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欣喜自不待言。

        后来上了大学,参军入伍。《光明日报》使我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动态、文学艺术发展趋势,极大地开阔了个人的知识与社会视野。在担任部队政治指导员期间,每年坚持为所在连队每个班、排订一份《光明日报》,每天坚持让干部战士读半小时的报纸。对于报纸上刊登的重要信息和经典文化资讯大都要进行专门撷集,有些重要的时事政治观点刊登在连队黑板报上,供干部战士学习。记得有一篇读书唯佳的文章,共一千多字,由于观点新、内容好,我还要求团员青年战士把它全部背下来。

        十几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后,成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深深感到,所凭依的就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半个小时读报纸,半个小时读理论科技和文学的好习惯,凭借的就是自己对报纸的摘录、记诵和思考的好习惯。记得是《光明日报》副刊上有一篇关于苏东坡内功的文章,将近三千字,我至今还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抄录的资料集,多达几十本,而且对报纸上上百字上千字的好句子好段落都坚持背诵。

        一报在手,尺幅之中,大千世界尽在眼前。一晃四十余载过去,《光明日报》一直是伴随我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日读日新,浇灌滋润着“心田”。时下,不少人放下报纸,浏览电脑网页,但我依然爱读报,闲时拿起,忙时放下;既可对之匆匆一瞥,也可将它细细品味。怀着对《光明日报》特殊的“感情”,去年初,我筹划与光明日报社一起举办了“姚奠中国学思想研讨会”。在2012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第9版上,刊载了自己一篇题为《理念是转型跨越发展之源》的文章。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这份报纸将与自己更加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本报记者邢兆远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