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枫洛池》挥洒精彩与美丽

    肖美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5日   09 版)
    陇剧《枫洛池》演出剧照

        甘肃省陇剧院大型历史陇剧《枫洛池》,近日进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201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好评。

        这对于陇剧艺术来说也是在它许多次进京演出里程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新起点。因为,甘肃省陇剧院和以边肖、雷通霞为代表的陇剧艺术家们重新修排演出的《枫洛池》,在许多专家和广大观众心中,已经是名符其实的“名家、名剧、名团”。

        大幕拉开,一个个身着古装的剧中人物相继出现在观众眼前。两位出身不同却都美丽善良的青年女子马瑶草与邬飞霞、满腹经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秀才简人同、位高权重赫赫不可一世的太师梁冀……激烈曲折的故事环环相扣,具有浓郁陇东道情特色的音乐悠扬绵长,陇剧独有的一些艺术手法如一唱众帮的“嘛簧”,演员表演身段中的“风摆柳”、“地游子步”,器乐伴奏中悦耳的“渔鼓”、“水帮子”,这一切都使首都观众感到十分新鲜,散戏后许多观众都说“这个戏好听、好看”。一些年龄较大的老观众说:“这个戏以前听说过,名气挺大,今天一看,名不虚传。”

        《枫洛池》是上世纪50年代末,由甘肃省老一代艺术家在搜集了大量陇东道情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古本戏曲丛刊》中的《渔家乐传奇》重新创编而成。1959年首次来京演出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专家和广大观众以浓厚的兴趣观看这部戏、赞赏这部戏,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给予高度评价。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将《枫洛池》看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典戏曲改革创新的成功标志。在《枫洛池》之前,人们只知陇东有道情和皮影,《枫洛池》的创作成功,使民间流传千百年的道情和皮影被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搬上舞台,第一次有了陇剧自己的演员队伍,“陇剧”这一新兴剧种由此而诞生,并且日益显示出蓬勃旺盛的强大生命力。从那时起到今天,这个戏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3600余场。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在它的故乡甘肃, 陇剧院每次下基层演出,当地都要首选这部戏,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说,他从年轻时起就看《枫洛池》直到现在看了150多次。对于戏剧艺术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观众的认可、肯定和长久记忆是对戏剧作品的最高褒奖。

        如果说甘肃人对陇剧有着特殊的情感,那么,这些年来甘肃艺术家们的努力又使陇剧一次次地来到北京,让更多的首都观众认识了它、了解了它。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的新编古装剧《官鹅情歌》和现代戏《苦乐村官》,都是继《枫洛池》之后涌现出的陇剧新作,也是目前国内戏剧界公认的精品力作。然而,无论陇剧现在和将来还会出现多少优秀作品,《枫洛池》都始终是院团的首位保留剧目。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演员,都以能够出演《枫洛池》中的人物为荣,如果说一个人终身不忘的最初记忆是童年时代,那么《枫洛池》就是陇剧艺术和陇剧人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记。

        岁月飞逝,艺术不老。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陇剧《枫洛池》会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继续挥洒它的精彩和美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