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记者近日在新疆几所高校采访时遇到同学们反映的一个问题:他们参与了全国大学生走进农民工子弟小学爱心助教活动,但现实却让他们无法开展此活动。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专业大二学生田野从大一入校时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今年爱心助教活动开展后,作为医科大学新浪微博协会会长的他积极响应,准备和新疆其他高校微博协会志愿者一起献爱心。他介绍,这个活动在全国10多座城市的200多所大学开展,志愿者自愿认领授课课时,每星期利用半天课余时间到所在城市周边农民工子弟小学或师资力量薄弱的乡村小学助教。想着能为这些孩子送去先进的科技知识,让他们接触最新鲜的事物,10月底,他们满怀热情地开始宣传活动、联系学校。
因为不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没有一个供需平台,从招募成员到联系学校都要自己来做,而寻找需要助教学校则是最让他们感到费力又头疼的事。因为大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多,他们就想在周末和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进行爱心助教活动。这就决定了活动的范围不能深入到偏远的山村学校,只能局限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可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周边的学校,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些学校并不符合助教的条件。
想象中,他们觉得助教的学校都是土砖房、破桌子,孩子们对高科技渴望的眼神……但乌鲁木齐市周边的学校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原以为这些学校会缺少美术、计算机等专业的老师,但没想到学校里配置都很好,师资齐全,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接触也很快速。
再看看内地的一些助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更激发起志愿者们想把活动搞下去的念头。新疆大学微博协会会长徐庆新也联系了一些学校,希望他们提供助教的机会,但学校普遍认为,他们是在搞形式主义,怕这样的小打小闹反而给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对志愿者们的打击很大。虽然他们曾怀疑这项活动是不是多此一举?他们也曾想过放弃,但想到加入进来的志愿者都是怀着一颗公益心想要服务社会,不能让大家失望。但这条路走得很艰难,是放弃,还是坚持?这一直是志愿者们内心十分纠结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