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黑龙江大学:出“明星”的大学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8日 01版)

        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到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工作的李博弘,在母校黑龙江大学时可是一个十足的校园“明星”,他被同学们称为“献血英雄”,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学校先后有100多人加入志愿献血的队伍。

        而像他这样的“明星”在黑龙江大学一直层出不穷。

        勇斗歹徒的孟凡乐烈士、救助艾滋遗孤的何建章、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李樱樱、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张传亮、放弃城市工作去新疆支教的石健……是什么让这所学校的学生如此敢担当、愿奉献?又是什么能使一所学校产生如此之多的正能量?

        走进黑龙江大学出版社,许龙桃正在认真工作。他是黑龙江大学0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接受过贫困生资助,在老师的帮助和学校的支持下,他创立了天勤图书审读工作室。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许龙桃还将像他一样的贫困同学招到工作室。同时,他发起成立了专门帮助农民工子女的“爱心社”。

        陈顺达是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5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他是一名特困大学生,却为西部贫困孩子募集到上百万元的助学物资;只是一名普通的年轻人,跟随他的脚步踏上支教之路的竟有1700多人!陈顺达的经历让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刮目相看。几年间他的足迹踏遍西部11个省份,先后资助了1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读书。陈顺达在默默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学校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持。他被保送本校研究生。“毕业后要到西藏支教,然后回来创业,把创业所得的钱再投入到关注西部贫困教育的爱心事业中去。”这是记者采访陈顺达时他说过的话,如今他正在为践行自己的诺言努力着。

        孟凡乐、何建章、李樱樱、石健、李博弘……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就如星星点点的火苗,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在这所校园学习、生活,身边总是有感动的事情发生,相信有一天也会被这种感动所带动,也可能成为别人的榜样。”黑龙江大学建筑学院刘宝喜说。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张昱这个暑假过得特别有意义,作为黑龙江大学朝阳爱心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他同34名同学一起前往贵州省凯里市东岑小学支教。“坐火车倒汽车走盘山路,四天才到。”张昱边说边用手比画着。“最开始觉得新鲜,到后来多了一份责任感,那边孩子辍学率挺高,看了之后很痛心,我不期望自己能改变什么,只是尽力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明年还会再去看那些孩子。”

        “通过公益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黑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吴珩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在建立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档案,将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登记在册,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养成学生志愿服务的品格。

        “志愿服务不一定要做大,捡一次垃圾、为老人让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会让人感受到温暖,最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一起来做。”一名志愿团队负责人说。

        最近几天,一个好消息在黑龙江大学校园里传递着,学校成为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共建的学校了!辅导员张老师告诉记者,她已经接到好几个毕业学生打来的电话,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毕业都始终关心学校的发展。”张老师说。

        “每一名学生都打着学校的烙印,学生品格的养成与学校环境密不可分,正是学校的红色气息和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才促使学校‘雷锋式’的人物层出不穷。”从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杨震的一席话里记者找到了此行采访的答案。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先后5次回延安寻根,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共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延安精神锻造了今天的黑大精神!当我听到激情澎湃的抗大校歌,看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抗大校训,看到第三分校的校徽时,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刚从延安学习归来的俄语学院党委书记孙勇激动地说。

        2000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已累计有近万名学生加入了党组织,90%以上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70%的学生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朱伟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