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首个卫勤决策支持平台,全军首个卫勤领域重大项目,全军卫勤重点实验室——
仅仅一年,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就从业界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一跃成为全军卫勤战线的一面旗帜。
目光投向战略方向
今年4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卫勤教研室主任、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张鹭鹭课题组的研究——汶川地震后的应急医学救援。此前的2009年,《柳叶刀》还曾刊登该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教授贺佳撰写的《中国医学期刊中的统计报告》。3年间,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相继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这在过去,是许多卫勤人的奢望。
进步缘于卫勤学科创新转型。卫勤是军事的软学科,随着军队建设的转型,第二军医大学意识到,必须瞄准未来战场和科技前沿对学科重新布局,紧贴实战需求大胆创新,实现传统卫勤理论的创新、保障机制和手段的改进。二医大提出:“打造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创建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卫勤在全军的龙头地位。”
那一刻起,原来只盯住书本的目光,投向国家和军队战略方向,密切追踪国际前沿——
5年来,学校共投入1800余万元,建成一流的卫勤训练指挥中心、卫勤循证决策实验室和循证医学中心等平台;5年来,卫勤系承担国家级课题26项,军队和上海市课题6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高等级成果5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实现零的突破,达到73篇,申请专利9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保护12项;5年来,卫勤系主动适应教育转型,培育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获得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教学奖项。
一个强大的“磁场”
在第38届世界军事医学大会上,二医大卫勤系45岁的张鹭鹭高票当选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军事卫勤管理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席,成为亚洲首位出任这一组织主席职务的卫勤专家。这个系可谓人才济济:陈国良、贺佳、曹广文……人人都是个中翘楚。
曾几何时,许多卫勤人才耐不住这片土地的贫瘠,纷纷另谋高就。2008年全系共缺编10多名科技干部。“决策问计于专家教授,单位建设发展依靠专家教授,党委机关工作围绕专家教授。一句话,就是真心实意为专家教授服务!”如今的卫勤系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热爱军事学科的优秀人才不断加盟。一些年轻的科技干部,纷纷从学校机关要求重返教研室工作岗位。博士熊林平,拒绝国外导师的盛情邀请,毅然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回到二医大卫勤系。“在这里工作,舒心,开心。”卫勤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邓光辉说。
“我们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全力鼓励青年人在这里成长成才。”卫勤系主任顾洪说。据介绍,系里年经费不足100万元,每年坚持拿出10万元资助年轻人搞教学改革课题,拿出30万元做青年人才培养基金。系党委还实施科技干部年度述职考评,真正以年度考评结果作为科技干部立功受奖、晋职晋级、调整交流的依据,全系上下形成“成才有动力、无为有压力”的良好局面。
全面驶入“快车道”
2011年10月,首届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卫勤管理研讨班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来自四大洲13个国家的100余名卫勤专家汇聚一堂,研讨灾害医学救援的卫勤管理。国际卫勤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第二军医大学。
“卫生统计学只是工具学科,难有作为。”长期以来,许多卫生统计学工作者固守这样的“惯性”思维。但贺佳不这样想。针对传统统计方法无法满足海量、复杂数据的信息提取需要等难题,该系自主研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应用软件”、“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分析软件”等9套应用软件,均获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保护,担负起全军后勤科技和全军卫生信息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工作。
如今,在第二军医大学,这个全军唯一的卫勤学科发展正全面驶入“快车道”。卫勤系政委陈泽梁说,作为总后勤部卫生部智囊机构,军队卫生事业研究所已完成《军队抗震救灾卫勤保障评估》、卫生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应急医学救援评估》、《军队卫生发展报告》(白皮书)研究撰写任务,创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并为国家和军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军队卫生体制编制调整等重大决策提供论证咨询,奠定该所在全军战略卫勤决策咨询的龙头地位。去年,该系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填补了上海市该一级学科点空白。(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肖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