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大学使命与文化强国

    作者:郝立新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6日 14版)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大学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大学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是传播学术文化的渠道,是蕴育思想理论的沃土,是创造文化成果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发展水平是文化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使命。然而就一定时代和具体的国家而言,大学使命又具有时代和民族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大学肩负的使命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大学的发展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情势,中国大学应有更加自觉而强烈的使命感。大学的发展应自觉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自觉服务于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我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完成大学使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灵魂,统摄和引领大学的各项使命

     

        正确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使命的灵魂。大学的各项使命应服从或追求正确的价值目标。在工具理性被诟病、价值理性被重构的时代,大学使命的价值导向引起人们的深思。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教育发展的“GDP”,脱离时代和社会实践需要的陈旧理念和僵化体制等,都是偏离了大学发展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办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大学,是大学应有的宗旨。大学需要回归本真的价值: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造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之才,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探索世界并创造出满足人民和社会需求的思想成果或精神食粮,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应服从这一价值目标。大学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大学需要崇高而拒绝平庸,需要厚重而拒绝浮躁。在急功近利风气侵蚀校园之时,大学尤其要保持其宁静致远的品格和“学术沃土、思想摇篮”的美誉。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己任的大学,应该正视价值观念居于软实力核心这一事实,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价值观的灌输和探索,从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所作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新形势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方式和管理体制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上都应做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注重改革评价方式,确立正确的科学研究导向,更加注重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形成鼓励坐冷板凳精神和多出精品或传世之作的机制;积极探索和鼓励实行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模式,改革科研组织制度,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发挥多学科、跨学科优势,围绕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方向和课题展开联合攻关。在大学治理方面,应该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强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导向,增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注重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改进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中国大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都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研究规律和管理规律,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大学的创新,是我国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以大学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潮流为契机,提升大学的社会服务质量和国际性水平

     

        一方面,现代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即大学与政府、企业、社区、市场在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大学为政府和企业服务的智囊机构、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文化创意产业、职业培训等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当代社会对大学的文化需求有增无减、日益旺盛。大学应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智囊库的建设,促进大学的学术文化向社会的大众文化转化,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带动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改进服务社会的方式,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迅速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扩大与加深,使对具备跨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大学要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和学术支撑,搭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增加国际元素。在实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大学应扮演主要角色。大学既要立足本土,彰显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吸收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和包容性,为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