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光明时评

    “末日”后,选择更有远见的生活

    曹华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4日   02 版)

        12月22日,星期六。中国北京,阳光从冬至零下十度的料峭寒意中透过来,带给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温暖;美国纽约,“桑迪”飓风过后一个多月,这一天阴转多云,人们正在重建遭灾难侵袭的家园;英国伦敦,一场大雨使“雾都”重现……依托现代科技的天气预报让人们不出门便知环宇气象,“世界末日”当然没有到来,太阳照常升起,人类继续生活。

        末日,似乎是人类避不开、忘不掉的一种情结。在科学考量、研究这一课题之前,末日情结源自宗教,其精神层面、人文层面的意义一刻未曾停止。草木有枯荣,生命有代谢,那么万事万物是否会有终结之时?人类明天在何方,又将如何继续?这样的追问常常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影响着每个人对命运的态度。

        当科学击退愚昧,人类摆脱了古老的传说,消除了祖先的恐惧,放弃了懦弱的屈从,最终用一种清醒开阔的眼光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掌握人类的未来。一切都因科学而成为可能,对末日的追问被赋予了更新的意义:因为追问,人类发现和开辟了新大陆;因为追问,人类走上了航海、航天的征程;因为追问,人类不竭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再惧怕。

        人的智慧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取得了重重胜利,而科学作为一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从操纵它运转的机体的深处——观察现实和演绎逻辑——产生了两个概念:不确定性和不可判定性,以更严肃的方式解释着“末日”这个古老的话题。就像熵越变越大,宇宙最终归于沉寂,这期间全部的不可预知,深深刻入人类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在战争造成不计其数的死亡和伤害时,在生态环境因人类行动受到破坏时,乃至一切的恩仇罪爱悲欢离合,“末日”情结提醒着人们,如何选择一种更好、更高尚、更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哪怕是在“末日”成为一种行为艺术和消费方式的当代,人类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末日”将不再是被动的灾难、毁灭,它变成了一种生活哲学,是人类对地球文明乃至宇宙文明的尊重和敬意,一如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永远约束着人类行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末日”过后,人类明天将更美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