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心理健康指导——

    教会孩子体验幸福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3日   04 版)

        “砍柴,拾破烂,与心爱女孩儿一起生活”。前不久,10岁男孩儿冯邵一在《退学申请书》中罗列的“人生理想”再度调动起人们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忧思。如何引导孩子笑对生活、疏解压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新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心理健康”视为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尺。《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老师普遍进驻校园即将成为现实。然而,显然,教会孩子体验幸福、获取幸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式乖孩子”惹人忧

     

        说起教育孩子,几乎每个家长都能头头是道,可“身心健康”却总是成为停留在口号、难以落地的美好期待。

     

        “听话懂事、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爱学习。”面对记者“列出您心中孩子最重要的积极品质”的提问,五年级学生萌萌的妈妈眼中这些“闪光点”勾勒出一幅“中国式乖孩子”的图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标准并非个例,而是现实生活中被竞相模仿的教子方案,一声“乖孩子”也成为不少家长习惯给予孩子的最高褒奖。

     

        来自某心理调查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家长眼中,“团结、感恩、友善、热爱学习、坚持”成为排名前五的积极心理品质,而“幽默、热情、好奇心、勇敢、希望”则是美国家长眼中排名靠前的积极心理品质。两相对照,中国家长的排行榜上似乎少了点儿孩子主观幸福的意味。

     

        王建是北京市一所中学的兼职心理健康老师,今年已经接受了大约200余个学生的心理咨询。在她的工作体验里,“没有成就感、缺乏自主权、找不到生活方向、感受不到幸福”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困扰。“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的内心准则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天性,也让孩子出现了自我封闭和压抑等心理问题。”

     

        为了明天的幸福牺牲今天的幸福?

     

        “问题关键首先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心理健康’。”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终身教授,也是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倡导者。在他眼中,心理健康并不只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或是不存在,更在于心理品质的提升。

     

        “整体来说,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健康且富有时代特色的,但是在分布上还是存在一些偏差,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滞后性。比如说,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具有领袖才能、会和人打交道、自我悦纳的人,幽默的品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我们的教育竞争意识太浓,反而忽略了这种最重要的沟通技巧。”彭凯平认为,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自愿充当“义务老师”、缺乏爱的表达的家长都成为对孩子缺乏心灵关照的重要原因。

     

        教育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组长陈虹对此也深有体会。“我问一位男士是否爱他儿子,他说当然。我问,你怎么表现?他说,如果有需要,我愿把我身体的任何部位拿来换我儿子的生命。但说爱,我张不开口。”在她看来,孩子难以感知幸福源于教育忽略了他们体验快乐和学会快乐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家长、老师还没有把‘孩子是否快乐和幸福、如何让孩子在一生中获取更多快乐和幸福’放在孩子人生发展很重要的位置,而是更多关注孩子获取了多少知识、学习成绩怎样、有什么技能、掌握哪些才艺、以后求职途径或生活适应如何,没有引导孩子去学习和练习如何幸福、如何快乐的技能,使基础教育进入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明天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快乐和幸福’的误区。”

     

        用幸福教育照耀孩子心灵

     

        寻找到理念症结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幸福教育让积极心理品质进驻孩子心灵?

     

        在彭凯平看来,传统中国家长眼中的团结、感恩、热爱学习等品质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宽容、好奇、思维力和表达力等积极品质的培育。“中国孩子普遍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质疑精神都有所欠缺,而这恰恰是时代需要的重要品质,也是孩子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的快乐源泉。当然,这些品质的培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全方位的努力,家长要学会爱的表达,学校要学会因材施教。”

     

        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则主张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分担到每一个教育者身上。“我们学校坚持实行‘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制度,让每一名班主任都定期参加心理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成为‘心灵呵护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本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