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发言都用电脑倒计时,都不拖延讲话、不念稿子,最后给讨论留下时间……在场的专家学者深有感触地说:“应该多开这样的会。开会不是给上面看的,也不是给媒体看的,而是真正为讨论问题开会。”
近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地)2012联席会议上感受到这样一股会议新风。
会议一开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就“宣布”了会议纪律: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专家都聚在一起不容易,由于发言者较多,请大家严格掌握时间,每个人发言控制在8分钟内。与此同时,显示屏上打出“8分钟”的倒计时,专家们笑言:“动真格的了。”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第一个发言,不念稿子,提纲挈领,只讲“干货”,一一列出这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五件主要工作,中国文化产业城市发展指数、培养文化产业中高级人才……
计时器显示“7分48秒”时,发言结束。“感谢胡老师开了一个好头。”刘玉珠赞赏地说。
接下来的发言者都遵守规则,围绕文化产业如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言简单明了、思路清晰。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黄永林谈了现代技术如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接的经验;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总结了文化产业与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的做法;青岛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薛永武整理了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探索;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对如何整合研究资源、组建文化产业的“国家队”提出七点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范周发言时说:“我非常赞成熊老师提的六点意见。”熊澄宇立即更正说:“七点”,范周边看笔记本边数着说:“一、二、三……我记的是六点。”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笑着说:“不管是六点还是七点,已耽误了一分钟。”
范周立即收回话题,赶紧言归正传,就推进文化产业研究数据库和文化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大家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在完成文化产业“理论”动员后,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界如何与时俱进,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探讨主题集中、发言充实有内容,尽管有不同意见、有交锋,但专家学者们都感觉有触动、有新的收获。(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