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光山县“12·14校园伤害案”受伤学生增至23人,持刀伤人者已被批捕,当地多名官员被免职。媒体报道称,光山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事件中涌现了一批开车自愿救送学生的英雄,他们正在赶写“英雄稿”。
“12·14校园伤害案”发生当天,主动参与救人的群众固然值得肯定。但是,眼下最紧要的是处理好与案件直接相关的问题,比如对受伤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安抚全县学生的情绪;比如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有序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并问责相关责任人……第一时间投入对“正面典型”的挖掘,急不可耐地赶写所谓的“英雄稿”,难道不荒唐吗?
事实上,光山县有关领导干部在这次事件中,一直坚持着这种“反思次序”的偏差。比如,23名学生被砍伤后,当地极力掩盖事实、封锁消息,原本定于次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说取消就取消了。当地一位官员对记者的采访不仅不配合,反而反问记者“(追问真相)有什么意义”?对此光山县有关领导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诱导效应”,该案“不宜公开”。
跳出新闻本身看新闻,从砍童案看悲剧“反思的次序”,能让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和真相,看透一些地方“紧急灭火”的套路。
将“防止诱导”“不宜公开”等反思放到砍童案中去考量,或许并非完全没有根据。但是,这绝不是当地主政官员首先要反思的问题。出现重大校园安全问题,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告知公众真相及当前处理进度。至于如何防止报道产生诱导效应,那是媒体需要反思的问题。不做好分内之事,反去操他人的心,如果不是无意中犯了严重的认知错误,就是主观上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捂盖子,以防家丑外扬。说到底,还是“重乌纱轻民命”的观念在作祟。
有一个细节或许能说明问题:砍童案发生后,河南信阳市委市政府发文要求全面排查隐患,光山县教育局的一些官员竟然泰然自若地坐在办公室里喝茶、打游戏。可见,所谓的连夜赶写“英雄稿”,义正言辞地表示“不宜公开”,只不过是一些人文过饰非的幌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