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圳12月17日电(记者易运文)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熊猫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相关成果今天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
对较近时代的研究发现,大约在30万年前,熊猫种群分化成为秦岭和非秦岭两支。模拟结果显示,在4万年前左右,非秦岭种群扩张了3倍,而秦岭种群则下降了80%。其后,非秦岭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而秦岭种群则渐趋稳定。大约在2800年前,非秦岭种群分化成两个分支,即岷山熊猫和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熊猫,形成了如当前稳定的3个遗传系。
在对秦岭熊猫的进一步分析中,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对于非秦岭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和局部森林砍伐,大致在2800年前,岷山熊猫和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熊猫因岷江分隔而形成两个分支。
该项目负责人赵山岑表示:“我们采用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方法,结合诸多古生物学及历史学证据,描绘了熊猫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演化历史,熊猫在当前几个山系的种群结构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适应性策略,为熊猫保护提供一定方向,为其他濒危动物的评价与保护提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