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傍晚,在光明日报社综合会议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向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赠订2013年《光明日报》。没有隆重仪式,没有寒暄、客套,有的只是推心置腹的叙谈,谈的是对科技创新的亲身体会、感悟与思索。
话语质朴而真切,时常被听众的掌声所包围。
“我们为什么要向中国工程院赠订《光明日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暂时埋下了一个伏笔。他从中石化当下面临的形势娓娓道来。“如今的中石化正处在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总结之后,傅成玉切入正题:“中石化要向国际一流能源化工公司迈进,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工程院给予中石化强有力的支持,赠报是我们向院士们表达的一份心意;而光明日报是面向知识界的中央党报,也是院士们喜爱的报纸。这就是我们要向院士们赠订《光明日报》的原因!”
“作为我国创新主体的重要成员,向工程院院士赠订《光明日报》,是中石化重视知识分子、重视人才的生动体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从自己曾任校长、市长、部长、院长的经历,谈到自己对“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这句话的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央企是国家发展的脊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不仅为我国能源资源化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也走在了央企的前列。”当傅成玉谈到如今中石化每年获得的专利高达四五千件时,周济深有感触地回应道:“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关键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近年来,我们坚持突出特色,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鼓励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深入科研第一线,采写刊发了一大批有影响、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迈向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架起一座连接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桥梁,正是新时代赋予光明日报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报总编辑何东平说。
在本报副总编辑方正辉主持下,来自中宣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石化集团和本报的近百位代表见证了这个别具一格的赠报“仪式”。
今晚,光明日报是一个话题,开启了科技界、产业界与新闻界的交流沟通,也促进着科技、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这样的沟通与融合,将继续下去。
(本报记者 张蕾 詹媛 袁于飞 本报北京12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