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公布了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名单,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为全省5所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何能从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党委书记于富华在接受采访时说,自2010年起,学校就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名校发展目标,强化中医药核心地位,促进学科多元发展与渗透融合,全面实施名家、名科、名士“三名工程”建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工作、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让全校师生“德术并重”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师德建设中吸收融入传统中医文化中“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精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德术并重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厚德怀仁,文化底蕴深厚的师资队伍。
“国医大师”张灿玾就是一位优秀代表。
作为中医文献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张灿玾从事教学、临床和中医文献研究工作60余年,主持和完成国家中医药多项重点课题,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评为“国医大师”。在张灿玾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A级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山东中医药大学继承创新传统中医注重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学位教育,建立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攻读学位制度,培养了一批善于继承、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建立了14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和“国医大师张灿玾工作室”,深入发掘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承。
构建“三维多元”人才培养体系
说到开设传统中医班的缘由,还得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谈起。
多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十分注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逐步构建了人才培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等体系。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高树中说,学校构建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三维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布局、中医药人才培养类型、办学形式结构三个维度上,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立了以中医药学科专业为核心,中医药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不仅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发展成为学校的主体专业,在与之相近和相关领域同时建设和发展了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营养学、生物医学工程、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药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一批专业,形成了全面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于中医事业的主要需求和全局战略,建立和完善了以现代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为主体,以中医全科医学、传统型中医、中医外向型等人才培养为补充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首创了“中医学专业少年班”、“中医学全科医学班”、“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传统中医班”、“针推外向型班”等教改试点班,创办了全国唯一布点的“中医文献学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医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途径。
走出中医药现代化新路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医药现代化的新路。
为从源头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学校坚持积极争取到了众多重大科研立项。王振国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个“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实现了山东省属高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领域零的突破。
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科技创新还需要一个完备的科研体系。学校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一个从基础到临床、从应用到开发,布局合理的科研体系已经形成。体系中包含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中医内科学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位居省属院校首位。
经过长期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领域形成了4个优势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分别是中药药性现代生物学本质与效应评价模式研究方向;创新中药开发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病证结合基础与应用研究方向和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与诊疗规范研究方向。靠着刻苦钻研不断奋进,山东中医药大学极大地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欧阳兵说,下一步,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特色名校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巩固优势、突出特色、提升水平,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李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