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海洋牧场”要怎么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13版)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网箱养殖基地。图/王利明

        谈“海洋牧场”之前,先来听一个“乌贼归来”的故事。

        乌贼,曾是浙江舟山渔场的四大经济鱼类之一,自然生长周期是一年。从四五月份的受精卵,到来年变成成体洄游,再到近海产卵,之后就死亡。渔民们大都熟悉乌贼的这个习性,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他们大肆捕捞,舟山渔场的资源渐渐枯竭,环境也恶化了,“乌贼消亡前的那几年,连一分钱硬币大小的幼体都不放过。机轮拖网致使水下的藻类等乌贼产卵附着物都被破坏,产卵的乌贼也都被捕捞殚尽。”

        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回忆:“2002年,舟山开始实施乌贼生殖调控和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我们租用了好几艘渔船,在东极中街山和嵊泗绿华海域投放了近千只网笼,想抓到活的乌贼作为培育亲体。但这一年,连死乌贼都没见到,乌贼卵也颗粒无收。”

        2005年5月,学院终于在普陀东极东福山海域,捕捞到了雄性曼氏无针乌贼5只、雌性曼氏无针乌贼9只,采到了受精卵2277颗。随后学院攻克了有关乌贼的养殖技术问题。比如构建了头足类网箱、围塘、工厂化三种养殖模式,开发了养殖系列饵料和养殖设施,形成了一年多茬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了乌贼等头足类产卵场修复技术等。2007年到2011年间,5年时间,舟山增殖放流乌贼卵达到4908万粒。现在,东海乌贼年产量已达3万吨左右,接近乌贼资源未被破坏时的二分之一。

        “乌贼重现东海,得益于近年来海洋养殖技术的突破。”12月10日,海风把脸吹得生疼,记者走进位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浙江海洋学院,刚到该院的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研究员朱爱意就讲起了上述“乌贼归来”的故事。

        在该中心,记者见识了很多海洋养殖的高科技设备。在一台“水下自动投饵机”前,朱爱意告诉记者,“这个装置,用手机发一条短信就能自动给乌贼或鱼提供饵料。”据介绍,现在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养殖技术,不仅能在海上建人工孵化厂,还可以用声音、光线来控制鱼群。甚至在海面下投放人工鱼礁,建立“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啥样呢?朱爱意表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要建设‘海洋牧场’,大规模的人工鱼礁是关键。因为人工鱼礁的成本较高,现在国内外的‘海洋牧场’规模都不大。”

        据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贾晓平介绍,目前,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海洋牧场”如何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观点和争议。那么,建设“海洋牧场”应该遵循什么基本原则呢?

        不久前,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渔业环境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海洋牧场的现在和未来”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黄硕琳、大连海洋大学教授陈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金显仕、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丕茂等20多位专家提出,“理论上全面梳理、规划上统筹布局、建设上高效安全,实现人海和谐、人鱼和谐”,应该成为我国未来“海洋牧场”的基本原则。此次沙龙上,专家们从理论的层面,探讨了像舟山渔场那样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渔场上建立“海洋牧场”的可能性。专家们表示,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海洋牧场”,可以提高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未来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刻不容缓;不过;政府需要从产业定位、技术突破、筹集资金、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和精心谋划。(本报记者 胡其峰 通讯员 童淑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