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科技、环境、人权:发展与互动

    ——来自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的声音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5日   06 版)

        当今世界,环境、科技与人权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科技进步是推动人权发展的强大动力。

        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将主题聚焦于“科技、环境与人权”,齐聚北京的中外专家就科技发展与人权、环境保护与人权、信息时代与人权三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孟复指出,论坛的主题切合当今科技发展态势、时代进步潮流和人权发展要求,具有深入研讨的价值和意义。

        此次论坛的主题,与中共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也有契合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说。

        而对于科技与人权的关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科技进步体现在不断改善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上,而且还通过互联网等高度发达的技术手段,不断赋予人权新的内涵。

        各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人权问题也不可能相同。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纷纷表达了各自的人权主张,阐述了不同的人权观念。

        当前,科技进步引领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改变着地球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权状况。针对“科技发展与人权”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秘书长柳华文说:“在影响人权实现的诸多要素中,科技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科技与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健康权、环境权、隐私权等基本人权都有密切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霍桂桓则认为,科技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社会生活乃至于思想观念都会产生各种潜在影响,比如科技发展有助于破除迷信,进而促进人人平等意识的确立。

        秘鲁前宪法法院院长维克托·加西亚·托马根据本国的人权发展实际说:“技术创新的目的是缩短必要生产时间和降低生产成本。从人的角度讲,就是要改善个体和群体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荷兰人权研究所所长汤姆·茨瓦特对科技与人权的关系有独特的认识。虽然来自西方,但他客观地认为,在技术方面接受现代化,并不要求,也不应该要求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人民放弃他们固有的本土人权观念。他指出:“接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保持现存的社会机制,这将会达到双赢的局面。”

        面对科技进步,在人们眼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互联网的崛起。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面对各种社交网站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人权专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欧洲人权法院法官伊丽莎白·施泰纳尖锐地指出:“互联网时代,我们在面对垃圾邮件时,面对所谓的‘人肉搜索’时,曾经能够和平共存的不同声音也变得不可调和。”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薛进文认为,互联网已从虚拟世界变成了真实空间,善与恶、美与丑都存在其间,它有促进人权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加有效管理和规范,也有可能妨害人权的实现和发展。他指出,有害信息的传播、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安全漏洞对社会安全的威胁,都是影响人权发展的消极因素。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是互联网促进人权发展的必由之路。巴西联邦众议院人权与少数民族委员会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委员会主席杜特拉指出,他们通过了解媒体运作模式,找准信息发布的适当时间,找到最佳机会举行记者招待会,进而增强信息的可信性。

        除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当前人类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息息相关。论坛上,“环境与人权”的议题同样引起专家学者的热议。

        白俄罗斯宪法法院副院长谢尔盖耶娃说:“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良好环境的社会价值,生态条件的改善也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

        78岁的日本产业开发青年协会常务理事太田诚一以他的亲身经历发表了对环境与人权的看法。从1989年开始,太田诚一带领日本青年组织到中国内蒙古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活动,20多年里种植了900多万棵树木。他说:“保护地球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分国界,如果连我们自己的家园都保护不好,还怎么谈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呢?”

        人权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论坛期间,各国专家还纷纷表示,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一次来中国的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马来西亚代表穆罕默德·沙菲·阿布杜说:“中国的农业专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给世界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与饥饿带来了希望,而生存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续五次参加北京人权论坛的欧洲人权代表机构委员会委员、乌克兰法学会主席尼娜·卡尔帕乔娃说:“中国在抗击贫困、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现在,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很期待看到中国取得更多的进步。”

        (新华社记者 赵 超 李 菲 黄小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