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先进事迹④

    援疆医生李兆奎:跨越千山万水的医者仁心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3日   06 版)
    李兆奎 (资料照片)

        手术室里,李兆奎右腿撑着地,脚踝扭伤的左腿跪在椅子上,在新疆农九师医院做完了最后一台手术。

        手术结束,助手们慢慢挪开李兆奎肿得像面包一样的左脚,把他扶下手术台。其实,大家更担心的是他怀里揣着的CT报告单。

        今年3月6日,这台手术前3天,李兆奎肺部发现了5公分肿块。从医30年,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他心里更清楚:“病人多住一天院,就多花一天钱”。所以,他拔掉没有输完的点滴,架着拐杖来到手术室,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后,才走进新疆乌鲁木齐医院。

        3月13日,李兆奎被确诊为肺癌,紧急送回辽宁手术,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已经446天没有回家了。临行前,他不让大家去送,也没有收拾行李,他说手术做完还要回到新疆来。

        李兆奎是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三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挽救了多名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3年前,丹东市召开援疆动员会,消息传到院里,李兆奎当即要求报名。当时他已经53岁,年龄“超标”,院里不打算让他去,在他强烈要求下,他才成了农九师援疆工作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2010年12月24日,李兆奎横跨4000多公里,从鸭绿江边的辽宁丹东,来到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医院。

        来到农九师的第一天起,李兆奎就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病人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为了减轻病人负担,B超能行,他绝不给病人做CT;能用一种药治好,就不开第二种。为了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他制定了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查房、业务讲课、专题讲座,到疑难危重病例,尤其是恶性肿瘤诊治、手术讨论会诊,他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

        在李兆奎援疆的446天时间里,他诊治了360名妇科患者,为160名各族妇女做了妇科手术,其中疑难手术20多台,抢救危重患者20余人,先后诊治了近200名患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妇女,治愈率达100%。他还为经济困难无法转院的少数民族妇女,成功开展了一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填补了当地这种手术的空白。

        “边疆医院太缺技术,太缺人才了。”李兆奎说,“我援疆时间有限,能留下点儿什么?就把我的技术留下吧!”

        工作仅5年的年轻医生张晓,常常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自己医术的进步。现在,她做剖宫产等产科手术已经非常熟练,手术时间从1个小时,控制到半个小时以内。农九师医院院长吴卫东说:“老李为我们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人到哪儿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今年8月,辽宁号召全省以李兆奎为榜样,学习他以人民利益为重,时刻把解除群众病痛放在首位,视事业和责任如生命的崇高精神。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