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经济观察

    如何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胡伟武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3日   16 版)
    新华社发 蒋跃新 作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目前,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即我国的高技术产品主要依赖国外技术,而国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几乎都锁在档案室没有用,具体体现为:一方面,科研机构觉得企业的研发水平低,喜欢自己评来评去比高低;另一方面,企业觉得国内科研机构研发的东西是纸上谈兵,没什么用。

        表面上看,产生“两张皮”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科技水平太低,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科研没有与实践需求相结合。我们的科研工作似乎形成了一个“三段论”怪圈:第一段是研究背景,先说美国人在做什么;第二段说我国也需要这项技术;第三段讲我们有基础,也可以做。在科技创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中,美国人是一圈圈地螺旋上升,可我们没有结合自己的实践,从美国人的认识看我们的认识,而后就在认识中兜小圈子,就是回不到实践。等美国人通过实践又提出新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是个新的科研方向,再来一个新的“三段论”过程。长此以往,慢慢丧失了从实践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高技术领域来说,科研的出发点和立脚点都应是国家和产业的需求。先分析自己的需求,再看看可以从国外学些什么东西才是合理的科研逻辑。科研的需求要来自实践,要实现螺旋上升。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积累,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学科水平会持续提高。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关键是技术能力的结合。美国硅谷的常见结合模式是科研人员创办创新型小企业,研制出某项新产品并形成新技术,该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被大企业收购。上述过程中转移的是技术能力而不是技术。技术是静态的,直接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少之又少,很难转移;只有动态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转移。技术会过时,能力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提高。

        人是技术能力的主要载体,要实现技术能力的转移要求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克服传统科研中论文导向和申请项目导向的惯性,坚持产出导向。判断一个科研人员的成就不是看他发表多少论文或申请到多少项目,而是看他对经济社会作出多少贡献,尤其是产业发展的贡献。

        我国正在进行结构转型,具有天然趋利属性的资本必然会逐步向具有高回报的高科技产业转移。如果说过去30年,上世纪80年代“胆子大”的个体户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潮头;那么未来30年,必然是率先解放思想、走出科学象牙塔的科研人员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的文化、体制机制、发展阶段都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我国的创新体系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必须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同时,要对我国的科研管理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例如提高科研评审、资助、审计等环节的效率;高新技术科研经费要向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的团队倾斜;提供更多能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发展空间;解决科研成果转换过程中职务发明的无形资产国有属性问题;给予在市场中创业的国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适当的股权激励等等。

        (作者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