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 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还有20天的时间,我们将走过2012年,中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明年的经济形势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核心提示: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月稳步小幅走高,确立了制造业温和回升的基本走势。
■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目标除了稳增长之外,还必须关注调结构、稳物价。
■通过正确的投资、财政和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科学发展,确保经济增长不含水分。
春江水暖,稳增长的基础在筑牢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月稳步小幅回升,这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蔡进:PMI最近三月稳步小幅回升,确立了制造业温和回升的基本走势。不仅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过了“最坏”或者说“最低潮”的时期,进入企稳回升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在人们普遍关注的速度回升之外,一系列数据可以说明,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的积极向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近期数据都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二是增长质量在提升,首先从企业层面讲,利润是代表企业状况最关键的指标,我所获得的信息是,多数行业全年利润都可以实现增长。相比上半年一些行业处于亏损的状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其次,PMI从业人员指数也保持相对稳定,今年我国就业人数在稳步增加,这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说明经济增长不是靠速度和高投入实现的;三是经济结构在向预期的方向优化,从代表建筑业和服务业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来看,11月份为55.6%,全年也处于较好的状态,说明经济增长虽然趋缓,但第三产业快于、好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说明经济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同时,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增长较好,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回落,表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中西部经济增速增长较快、东部向注重质量转变,地区结构在优化;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和基本动力在发生重要转变,从外需向内需转变,消费正在成为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张汉亚:从一系列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从9月份开始筑底企稳,10月和11月进一步向好。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强劲,同比增长了20.5%,工业企业利润前十个月累计实现由负转正,当前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得到确立。
从今年年初开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和措施,目前看全年“稳增长”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冷静出招,破解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形势筑底反弹的轨迹十分明显,但仍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困难,这种困难其实不在于经济运行本身,而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
明年,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将如何应对?
高培勇: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并非是单一目标,而是多重目标。2008年、2009年的时候,目标是单一的,那就是全力保增长。而在今天,当我们提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目标的时候,除了稳增长外,还必须同时提出调结构、稳物价。
我认为,宏观调控空间变窄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特别是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多了肯定要有副作用,时间长了,效用也会下降。从2008年到今天,已经持续实施了长达4年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操作。这四年来,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态势,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药效在下降。而且在长达4年的扩张性操作之后,经济结构、物价上涨的种种挑战相对于过去更加严峻。因而一方面药效下降,另一方面副作用显现,就是如今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上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正因如此,在谈到宏观调控,恐怕最主要的是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事实上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一个主战场。
蔡进:从公布的数据看,今年9月份CPI同比涨幅为1.9%,10月CPI同比涨幅为1.7%,创33个月新低。但12月9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2%,重回“2”时代。虽然仍处于低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CPI拐点已经形成,未来物价将进入上行通道。在对企业的调研中,我们也感觉到,由于需求不足,一些原材料价格暂时处于较低水平,但经营业者对价格上涨的担心是始终存在的。随着经济企稳回暖,“通胀”这只“老虎”一旦冲出笼子,对企业经营会产生严重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另外,在经济高涨时期,一些企业无休止的规模扩张,导致战线太宽。如今,盲目扩张潜藏的问题并未消除。
张汉亚: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国内总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会有所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我认为,未来的经济政策方面,政府关注重点在于一方面经济复苏势头能否持续;另一方面,能否给结构性失衡、经济改革预留一定的空间。
2013年,如何保持没有水分的增长
2013年,中国的经济仍然会在震荡中前行,但这是在复苏过程中的震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明年经济增速为8.2%。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指出,明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3年,如何保证增长既有速度又是没有水分的增长?
蔡进:稳定经济增长不仅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将是长期的任务。同时,中国经济也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的压力加大,钢材价格已回到了18年前。但一方面“卖一吨钢利润仅1.68元”的钢厂还在扩产,一方面钢铁下游行业需求疲软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也存在着扩张的冲动。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剔除这样的增长和扩张。
张汉亚:明年是“十二五”的第三年,也是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的第一年,稳增长的政策基调预计会延续。扩内需和稳增长都需要投资的推动,在“十二五”时期将执行的一系列战略措施,也需要投资的支持。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时期,202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6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住房、公共设施和城市建设将产生大量的建设项目,相应地也会产生大量投资。不久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增长必须是没有水分的增长;投资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高培勇:展望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将同2012年一脉相承,仍然是积极加快建设政策步伐,财政是积极的,货币是稳健的。但是在这条政策的组成当中,留存着一条主线,仍然是以结构性减税为中心的。以“营改增”作为主要抓手,着眼于扩大范围与降低税率同时并举,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围绕宏观经济布局的一条主线。以“营改增”作为契机,我们可以判断下一步财税改革与整体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了。
张汉亚: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领域特别是一些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比重较大。例如,目前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的落后产能占各自总产能的20%,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很艰巨。因此,在对盲目投资念“紧箍咒”的同时,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采用“杠杆”手段吸引民资进入国民经济的短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的内生性转型发展。
我认为,结构优化主要手段是科学的投资,正确的投资方向将促进新兴产业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同时通过兼并破产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资金的正确流向将控制效益不好、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在积极财政政策维持不变的背景下,明年财政资金将有针对性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
(本报记者 张 翼 温 源)
链 接
从数字看经济形势亮点
PMI走高 制造业生产活力增强
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1)为50.6%,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走高。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1.2%,生产指数为52.5%,均比上月有所回升。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意愿进一步提升,生产活力进一步增强,意味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回升态势。
非制造业商务指数连续上升 内需推动作用显现
11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6%,比上月略升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国际上通常用该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该指数达到50%以上,并不断上升,表示非制造业保持增长状态,且增速有所加快,内需推动作用更加显现。
价格指数一升一降 经济趋向筑底企稳
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1)同比上涨2.0%,在“1时代”低位徘徊两个月后,重回“2时代”;CP1虽轻微反弹,但仍保持在较低水平;生产者价格指数(PP1)同比下降2.2%,比上月降幅有所下降,说明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逐步回暖,微观经济活动有所改善。PP1降幅下降,CP1环比上涨,表明经济企稳迹象明显,将步入更加稳健的发展轨道。
工业增加值创新高 工业回稳有基础
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1%,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创6个月新高。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反映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工业的回稳上升具有坚实的基础,将带动整体经济的继续回暖。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 市场信心增强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于1~10月份持平;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8.8%,比1~10月加快2.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投资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反映了生产者对市场的信心增强,也将拉动经济向好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 内需市场回暖
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9%。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14.9%,比上月高0.4个百分点。促内需,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内市场需求的回暖,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经济提供强劲的持久动力。 (本报记者 杨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