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骨干引领作用。
一、国家科研机构是近现代科技高度社会化、建制化、专业化的产物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科研机构,始于17世纪的法国科学院。伴随着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国家科研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发国家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赶超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大国都有自己的国家科研机构,与研究型大学、企业研发组织共同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研发主体。
16、17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建立了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和实验研究方法,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英国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学会。其后,法国科学院、德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相继成立,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专职从事科学研究。这些国家科研机构的成立,标志着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确立起来,成为有组织、独立的社会职业。支持科学研究也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立国家科研机构、集中优秀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模式。
随着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成熟和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一些国家认识到科学技术蕴含的巨大力量,陆续建立了一大批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专业性国家科研机构,主要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解决医疗卫生问题、发展农业科技、研究制定测量标准、开展服务国防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的应用研究等。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兴起,科技在促进产业与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显现。学科不断分化出众多的分支学科,科研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提出更高要求。世界主要国家开始对国家科技力量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创建了一批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1911年德国成立了威廉皇家协会,1916年加拿大组建了国家研究委员会,1917年日本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这些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成为各国发展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应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人口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预,纷纷投入巨资,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能源科技等热点领域建立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科技竞争,逐步形成各自完善的国家整体科技布局。美国在拓展已有国家科研机构职能的同时,还成立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能源部所属的国家实验室。英国、法国、日本等也都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科研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科研机构应运而生。
国家科研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比较集中,以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等为代表,拥有综合性、实体性的大型国家科研机构,表现为科学院、学会、科研中心、联合会等形式。另一类相对分散,以美国、英国为主要代表,拥有许多专业性、部门管理为主的国家科研机构,表现为国家实验室、研究院所、研究理事会等形式。
二、国家科研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
国家科研机构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主要设置在战略必争领域。这些领域具有长远性、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必须由国家集中投资和组织,保证研究开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总体上看,各国国家科研机构的人员规模都比较大,研发经费占政府研发总投入一般的比例都达到30%—40%。如美国国家科研机构有20多万人,研发经费占政府研发总投入的40%左右,德国国家科研机构有8万多人,研发经费占政府研发总投入的45%左右。
服务国家目标。国家科研机构在国家科技布局中发挥着基础和核心作用,主要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工作,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发起者、承担任务的主体与骨干力量。通过牵头发起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联合优势科研力量,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一些国家科研机构还担负科研资助的职能,面向全国设立竞争性项目,支持开展相关领域研究。
开展重大前沿研究。国家科研机构代表国家科技的最高水平,集中解决新兴、交叉、综合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未来技术前沿,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兴前沿方向,创造新知识,为新兴技术提供源头,在本国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如截至2011年,美国能源部17个国家实验室共有8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德国马普学会共有32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超过德国大学的获奖人数。
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国家科研机构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研发重要科研装备,为大学和企业开放共享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基于大科学装置与大学、企业联合开展综合交叉前沿研究。如,美国能源部的核心使命包括“建造与运行大科学装置和设施,供联邦政府、大学、产业界和其他科研机构利用”,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以大型基础研究设施为依托的国家科研机构。
开展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重视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的联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是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任务。一般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利用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通过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任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形式为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等。如美国能源部所属的国家实验室都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
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集聚优秀人才,培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是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任务。与大学和企业建立密切的人才交流关系,鼓励研究人员到大学任教、到企业任职,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接受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客座研究人员等。如德国马普学会鼓励研究人员去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其80%的所长和室主任都在大学任兼职教授。许多国家的国家科研机构也在探索自主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如德国马普学会成立了国际研究学院,吸引和培训急需的青年科学家。
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这是国家科研机构扩大科技资源来源、保持和提升科技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国家科研机构主要与国际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共享科技基础设施等,代表国家发起或参与国际联合研究计划、参加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同时从自身战略布局需要出发,在海外建立或共建研发机构、设立办事机构等。如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签署的与科技相关的协议有900多个。德国马普学会在全球有2900多个研究合作机构,在美国设立生命工程研究所,在韩国浦项工业大学设立材料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了青年伙伴小组和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有神经回路遗传学研究中心。
三、科技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机制
国家科研机构形式多样、各有特点,与本国的历史、国情和发展阶段等密切相关。科技发达国家注重引导国家科研机构服务国家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机制、用人制度等。
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一般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国家科研机构的设立与变更、定位与职责、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或通过章程规范其组织管理,主要采取国家或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和委托社会力量管理两种方式。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或委托管理的国家科研机构一般由政府、企业、社会等相关利益方组成理事会或咨询评议会等决策机构,负责对其运行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国家科研机构,其负责人主要由政府或部门直接任免。
重视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政府一般采取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方式,从整体上引导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将国家整体目标分解并落实到相关科研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主要评价其目标完成程度、整体绩效和创新贡献,同时也充分尊重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保证科学家自主、独立、持续地开展研究工作。
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科研机构定位采取相应的经费配置方式。一是目标导向的机构配置模式,国家科研机构根据国家确定的目标,基于自身使命和定位提交年度预算申请,由政府批准后实施。二是基础研究稳定配置模式,政府给予全额稳定预算支持。三是机构配置为主、项目竞争为辅的模式,以稳定支持为主,同时设立竞争性基金或计划,允许科研机构参与项目竞争。稳定支持采取切块经费或支持科研机构牵头实施与其使命相关的战略性科技计划的方式,一般占科研机构总经费的80%以上。四是应用导向的市场配置模式,主要针对面向产业开发关键共性技术并提供技术服务的科研机构。
实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科研机构,对研究人员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招聘、晋升和薪酬制度方面采用与公务员相同的制度,同时也引入竞争机制对新进人员实行合同聘用;二是采取合同聘用制度,长期聘用与有限期聘用相结合,通过一定期限的考核评价,对高级科研人员实行终身聘用,对青年科技人员采取有限期聘用或合同聘用。委托管理的国家科研机构一般采取与管理方性质一致的人员管理方式。
四、我国国家科研机构的发展、改革和创新
新中国国家科研机构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着眼新中国建设全局和未来发展,作出成立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新中国拥有了一支国家科技战略队伍,开启了我国自主发展科学技术的光辉征程。
在“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实施和“两弹一星”研制期间,中国科学院逐步形成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相对齐全的布局,开创了我国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等新技术领域,向工业、国防和地方成建制转移了大批科研机构,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火车头作用。由此,我国初步建立起以中国科学院为学术领导核心,中国科学院、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国家科研机构在奠定、发展我国科学研究基础,有效解决“两弹一星”等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而迫切的关键科技问题,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恢复和重建了“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学科体系和科研机构,迎来“科学的春天”。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中国科学院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成立开放实验室、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培育出联想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实施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外的高层次人才计划——“百人计划”。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要求中国科学院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进一步指明了国家科研机构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中国科学院率先实行岗位聘用制度和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建立以“三元结构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机制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基本建立了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同时,国家推动一批面向产业技术的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战略布局。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明了国家科研机构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国家科研机构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重点,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重要基础前沿交叉领域的前瞻布局,完善用人机制和科技评价,凝聚造就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夯实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科学院将紧密围绕党和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深入实施“创新2020”,坚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进一步明晰新时期战略定位,履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的战略规划,构建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和发展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好科技火车头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