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

    建设文化名城 加码幸福东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2日   07 版)

        由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等单位承办的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11月22日在东莞开幕。“十八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对此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十八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幸福文化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落实文化名城各项目标任务。

        记者: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具体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徐建华:近年来,东莞以先后实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战略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构建了宽领域、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整体覆盖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86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0%。在建设过程中,东莞主要突出了管理方式创新、活动模式创新、服务路径创新、技术平台创新、机制保障创新等“五个创新”。东莞将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镇街、村(社区)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

        记者:东莞文化名城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徐建华:东莞文化名城建设包括4个名城建设,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从2011年至2015年,东莞连续5年市财政每年拨出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名城建设。东莞加大政策扶持,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对“四个名城”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并明确了对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园区(基地)、文化企业等的具体扶持政策。

        记者: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外来务工人员多。东莞如何针对这部分群体做好文化服务,切实体现文化惠民?

        徐建华:东莞高度重视做好包括文化服务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各项服务工作。为了让他们感受和享受到作为城市主人的尊严、平等和权利,增强对东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07年,东莞确定将“新莞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正式称谓,并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全面强化和提升新莞人服务管理工作。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淡化新老莞人的区别,倡导树立东莞公民意识,积极推动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方面,东莞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切实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不断完善文化设施。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抓好重大惠民工程。四是建设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五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扶持奖励机制。东莞制定了《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实施方案》《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让所有非户籍人口的文化工作者享有与本地文化工作者同等的受扶持、奖励的权利。七是加快文化市场发展。

        记者:2011年,东莞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莞在创建工作中有哪些思路?

        徐建华:东莞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严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标准,深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使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特别是在加强创建工作保障、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破解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就是要做到“一保障二促进三突破”:

        一是强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保障。在组织保障上,东莞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单位各负其责、镇(街)协调联动、村(社区)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

        二是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市一级近三年将重点规划建设市民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镇一级重点实施图书馆、文化馆“两馆评估定级”项目。其中,镇街文广中心要全部建成省特级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按照国家县(市、区)级的建设标准,重新规划建设或改、扩建,3年内全部达到部颁一级以上标准;推广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建设,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

        三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巩固提高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全市组织实施“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企业、到村(社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重点实施“市民购书、财政补贴”项目,凡参加东莞社保的人员均可享受购书补贴。

        四是谋求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第一,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权益上取得新突破。根据东莞制造业发达,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聚于企业的现状,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促进素质提高,加快培育与产业转型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第二,在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和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顺应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三网合一、云计算等技术环境,搭建东莞市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框架,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运作模式,普及数字阅读和全民阅读活动,推动东莞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第三,在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探索在较大的村(社区)设立社区综合文化站,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形成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广;探索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村级文化队伍;探索建立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培训体系,实施分级和分类培训、培训与上岗挂钩等制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水平和层次。

        (本报记者 周立文、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