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高职院校是摆在全国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来研究。为此,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学院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同时做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值得欣慰的是,“校企一体化”办学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一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提早介入,提前熟悉工作岗位,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一体化”办学所带来的教育特性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融合性。即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企业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的一体化合作要求。
稳定性。从学院角度考虑,学生“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就学即就业”,真正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学生及家长满意、学院满意”的办学目的;从企业角度考虑,校企一体化的好处是: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本土化、文化相通、便于交流、生活便利、工作安心,职工队伍素质高、能力强、和谐稳定,能够有效地避免员工跳槽、人才流失、技术失窃、不安定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管理成本,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有利于学院学生的刻苦学习、创新创造和技能提高;有利于促进合作双方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实效性。“特变电工鲁缆班”等一系列冠名班级的组建,使校企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实现了全方位、无缝隙对接融合,遇到问题能够迅速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管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瓶颈。为确保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合作企业主动将安全知识培训纳入学生的岗前培训计划,并为学生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还为学生支付实习工资、发放餐费补助等,实现了学生顶岗、实训、成长、就业的良性循环。
发展性。学院与合作企业采取共同招生、师资互聘、技术交流、企业员工培训、设立冠名奖助基金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了全面合作,不仅拓宽了企业用人市场和员工培养基地,也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标准的高度一致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向人才共育发展,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心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了“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企业转、老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机器转”的办学新模式,企业不再只是单纯的用工单位,而是必须具备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双重身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培养、双向管理、终身教育”。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直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他们从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全面支持学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其效果十分突出。
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企业捐建、捐赠等形式,学院建立了13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在197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在,只要学生达到了学业标准,就能保证100%学生实习就业,企业获得了连续的不间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增强了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方向更加明晰,办学质量更有保障。学院对开设的200多门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共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9门。学院聘任行业企业兼职教授104人, 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备“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双师素质。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科学化。
(作者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