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今天的报告文学如何歌吟

    ——读《秋杰老师》想到的

    作者:张国功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14版)

        编者按: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对于这样的要求,文学创作应该有所担当。2011年9月18日,本报在一版头条刊登长篇通讯《永远的“博导妈妈”——追记南昌大学化学系教授石秋杰》,使石秋杰成为全国广泛宣传的教师楷模。作家蒋泽先通过细致的访谈,根据其生前感人事迹创作了报告文学《秋杰老师》,本版今日特别刊发评论进行推介,并期待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报告文学在当下正陷入某种窘境。除了网络的挤压,大面积商业化与歌颂性,以及社会批判性的弱化,被指为报告文学遭遇发展尴尬的病灶。在这样的语境下,展卷翻读完凝重端庄的报告文学《秋杰老师》,感动之余,我还是想说,表扬稿固然不是报告文学的追求,但批判绝不是它的唯一功能与价值取向。报告文学不是不能歌颂正面典型,恰恰相反,以真诚的叙述与艺术的感染力去书写时代的主旋律,正是它顺应时代重振影响力的正道——时代变化剧烈,而人性与情感恒常。摒弃浮华与偏执,直指人心,依旧是我们抵达内心感动的通途。

     

        48个春秋,与病魔斗争14年,住院35次,大手术3次,小手术4次,化疗30次,放疗4次,就诊100余次,住院21次,承担教学工作13年,没请过一次病事假,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误过一次课;从没有停止科研,没有放下肩上的职责;去世前1个月还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去世前48小时还在为研究生修改3万字的毕业论文……南昌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石秋杰生前以超人的毅力,潜心科研,专心执教,努力把每一滴心血、每一寸光阴,都转化成有价值的人生。“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位知识女性,在其平凡而又美丽、短暂却又永恒的一生中,秉持着一介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着当代师表的神圣职责,向万千世人昭示出师德的真谛。

     

        《秋杰老师》一书,以“秋叶静美”、“春苗吐绿”、“夏花绚丽”、“冬草作兰”四季流变作为四章篇名,大体以倒叙的方式分别记录石秋杰平静去世、年少求学、青春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而又以“题记:生命之旅”、“序曲:天堂呼唤”、“尾声:德润春风”、“后记:留香无语”四个辅文伴奏,深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愈能领悟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愈能领会和享受人生的真谛,愈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恬静地告别人间,快乐地、轻松地走完生命之旅,而不是痛苦地、沉重地走进天堂。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在旅途中发出热和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面对死亡的解答。诚如千姿百态的秋叶,在飘落的日子里五彩缤纷,或轻歌曼舞,或击拍低吟,或随风而去,或化泥留香,或正护着一颗过冬的种子”……

     

        在真实记录石秋杰感人事迹时,作者感性、甚至有些放纵地宣泄着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面对“仅仅是个好人”、“去世了才想起”、“这样的榜样值得大家效仿吗”、“越是竭力推广的典型越是容易被抵触”等诸多质疑,作者以生、死、大爱为核心,坦然直抒自己的感受:“在生与死、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在义与利、乐与苦、爱与恨、勤与懒之间,她的选择是多么清新、恬美、灼热。”作者情难自禁地走进书写对象的内心。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品并非出自文学专业工作者之手。作为一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作者蒋泽先教授的专著《现代手术并发症学》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健康决定竞争力》等医学科普著作深受广大读者认可。或许是由疗救生命个体转向追求疗救社会的知识分子情怀驱使,蒋泽先一直不愿以一位专业的手术刀操作者自限,而同时期许在本业之外以自己炽热的人文情怀、专业的医学背景来关注社会,审视人生。此前他曾创作过《中国医患关系报告》、《蔚蓝色的过渡——献给赴灾区的建设者》、《中国大援建》等报告文学。从早期的医疗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中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生存意义的探讨,到灾难援建主题报告文学中对人间大爱的抒发,以医学专家的眼光为切入点,以博施济众的情怀关注世道人心,生、死、大爱可谓蒋泽先作品执著表达的主题。

     

        《秋杰老师》对描写对象平凡美德、善良细节、恬美人性的深情歌吟,延续并深化了作者对人性光芒的开掘。他认为,人的一生面对的只有生与死。在生与死之间是人生,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真诚的爱心。当每个人心中有了真爱,生命之花就灿烂,生命之树就常青,人性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者从普通知识女性平凡而短暂的奉献人生中,表达出对生死、爱、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深度思索。

     

        在资讯泛滥、传播迅捷的今天,报告文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文本思考的深度上。作为一位医生,蒋泽先的作品更多以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关注角度的独特性、题材的新颖度见长。但他并不主张随意发挥,而是仍然坚守材料的真实性这一报告文学的底线。在创作态度方面,他从来不以敷衍浮泛、走马观花式的“调查”来简单应付,而总是不厌其烦地深入现场广收材料,加以深度提炼。他长年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利用巡诊间隙、节假日等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风尘仆仆,自费下乡,调查收集大量一手材料。这对于年近七旬、以医疗为本业的蒋泽先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著名作家陈世旭曾经说过:“文学对于蒋泽先先生不是业余消遣的玩具,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他作为医生的第二工具。他的文学实践所关注和表现的主要是与他的医生职业直接相关的社会领域。为此他所投入的精力、所付出的心血,丝毫不下于他在医疗工作上所作的努力。”由医疗社会问题到灾难援建题材,再到平凡知识女性,蒋泽先报告文学创作的兴奋点不断游移滑行,但他一直以自己对当代生活的热心关切、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性真善美、人生意义的自觉探讨来落实、阐释报告文学的品格与真义。

     

        今天的社会如此开放,生活如此芜杂,而诸多专业写作者习惯于在炽热的时代面前不自觉甚至有意地闭上了关注的眼睛,甘于集体冷漠失语,或者在“向内转”、“私人化写作”等口号支持下沉迷于关心一己之得失。这种影响几乎是致命的,特别是让报告文学失却了作为生命线的氤氲地气、人性温度与人道情怀。而蒋泽先的文字,以生死、真善美、人间大爱为绠绳,从当代社会的深井中努力汲取着一桶桶让他动心动情的生活之水,品味吸收,奉献出一部部优秀作品。

     

        所以说,在今天,依旧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除了形式上的更新,更要有融入时代的真诚态度,提升报告文学的思想力度、人文内涵与人道情怀。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文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