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扩展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就业难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有哪些?
今天,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对以上问题作出解读。
作为每年一部的系列报告之一,此次最新发布的报告紧密追踪时代变化的步伐,将焦点聚集到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革上。报告以严谨的事实与数据,说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提高是一大正面结果,同时“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等现象也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但劳动参与率的逐渐下降、过度教育抬头等现象也要引起高度关注。
本报告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展持续了十多年,已经积累起了巨大的人力资本。这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当前促进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良性互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他指出,当前阻碍人力资本潜力充分释放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劳动力市场。虽然高校扩招以来,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得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但从人力资本释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必须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变革,以使大学毕业生有更优化的配置和更多更好的就业,使教育有更高的经济回报,使人才有更充分的流动,从而使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有效地匹配。
变革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提高
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2000年,全国就业人口中未上过学和仅上过小学的比例分别为6.21%和34.77%,二者合计超过了就业人口的40%。到了2010年,就业人口中未上过学和仅上过学的比例分别为3.41%和23.86%,合计为27.27%,比2000年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解读:这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高等教育扩招始于1999年,并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保持了规模的增长。因此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4.66%上升到了2010年的10.05%,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其中大学专科的比例最高,2010年为6.05%。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类就业者获得的职业证书数量均有增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是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变革的一大显著特征。
变革二: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并存
2005年前后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逐年蔓延,当前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然而,与农民工“招工难”现象相矛盾的是,扩招后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面对大学扩招与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对接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学界争议颇多,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就在于大学扩招过快,是教育领域出现了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大学扩招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过错,主要问题在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太慢,无法吸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问题。孰是孰非,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解读:报告运用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与互动,认为是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过于缓慢,才使得高等教育显得相对过剩,而且这种相对过剩并非是一件坏事,而是为将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准备好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源泉。
变革三:收入差距面临缩小的拐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在持续不断地拉大;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处于较大的状态,但扩大的趋势已经在减缓。报告认为,我国可能已迎来了收入差距变化的转折点。但是,这一转折点还很不稳定,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报告指出,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的主要证据如下: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据有关研究,我国收入差距约50%来自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最近两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的3.13。另一方面是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
解读: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学历劳动者不再稀缺,教育收益率逐渐稳定,不同学历劳动者的工资比不再上升,近年来甚至出现工资趋同的现象,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随着我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教育公平得到保障,教育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变革四: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过度教育现象
报告对2008年北京市的情况测算,城镇私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省国有企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57.04%、55.36%和53.92%。利用同样数据,报告采用众数法测算出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00%和54.12%,在企业和其他类型中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58%和36.36%。从地区来看,东部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大于西部;就教育适度发生率而言,其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就教育不足发生率而言,其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
解读:相对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言,我国整体上还处于教育不足、人才匮乏阶段。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高能低就”、“大材小用”、“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等现象日益凸显。“人才高消费”实质为过度教育,这种现象越普遍,就越反映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与工作岗位越不匹配。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北京11月17日电)
【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赵人伟:
缩小收入差距正在起步,有望出现一个从扩大到缩小的转折期,很难说是一个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要有密切的联系,要匹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不能完全用市场来衡量高等教育。提到钱学森之问,不管怎么说,这个问还是问得非常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曾表示:中国,缺的什么?缺的是思想的市场,缺少创意的市场。创意的市场从哪儿来?不可能到立交桥下的劳务市场得来,不可能从保姆市场得来,只有在大学校园里面才可能形成思想的市场。中国将来不仅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需要变化,需要有一批有思想有现代意识的青年人,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也要大发展。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丰景:
现在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太过目的性,让教育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本质。我们现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板子应该打在谁的身上没有意义,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它客观的各方面的原因。不管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讲,还是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来讲都有太多的目的性、功利性。任何一个孩子上大学都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毫无非议,我们教育本身就是为了提高整个就业收入?恐怕这样简单的理解就会让我们的教育走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