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成长记录、教师培训……甚至学校里哪扇门的哪把锁坏了,无锡市锡山区安镇实验小学校长朱晓文只要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这些情况全都一目了然。目前,锡山义务教育学校100%建成了“数字化校园”。
锡山区教育局局长孟静卫告诉记者,作为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锡山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力求在更高水平上做到教育公平,形成独具锡山特质的义务教育差异均衡、动态均衡和高位均衡发展之路。
“填谷造峰”,实现动态性均衡
走进东房桥小学,孩子们正在风雨操场上上体育课,练习富有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抖空竹”。学校负责人许志君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后,现代化的标准塑胶操场取代了原来的煤渣操场,还装上了篮球架,农村孩子也有了高质量的体育活动。
确保每位孩子“有学上”后,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如何让孩子们“上好学”?孟静卫告诉记者,锡山区确立了补短与扬长、“填谷”与“造峰”并举的思路,让“短板”尽快“长”起来,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是义务教育的“短板”,锡山区政府强化责任,对这些相对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一方面,提高公办教育资源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吸纳率;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从2005年起,区政府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义务教育阶段发展资金,2010年又设立近400万元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提升专项引导资金。“填谷造峰”让锡山办学条件整体提升。
名师创名校,提升教育软实力
为了实现校际教育教学质量平衡,锡山把优质师资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2008年,启动了骨干教师支教薄弱学校工作。东亭实验小学骨干教师徐宏卓到厚桥实验小学支教后,学校10名英语教师教学水平迅猛提高,在区、市英语课堂教学比赛中屡获奖项。从骨干教师支教到全面实施教师轮岗再到校长交流,锡山打造了一支高位均衡的区域师资队伍。
“名师创名校,教师是教育品质提升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动力,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脉和基石。”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区教育局副局长孟晓东告诉记者,锡山区始终坚守“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将师资科学配置和队伍整体优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师德为首、师能为本打造高位均衡的区域师资队伍,以提升锡山教育软实力。
在锡山,尊师重教不仅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更成为一种政府责任。2002年,锡山在全省率先设立“教书育人政府奖”,每年向骨干教师考核发放奖金200万元。2008年,启动了品牌教师培养工程,组建教学研究中心组,为品牌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并系统设计、制定个体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学校开设“海外体验”选修课程,从师训计划到制度,从内修到外培,构建了从校本到区本、从国内到国际层面的骨干教师成长平台。
建长效机制,彰显特色教育品牌
锡山区港下实验小学的“打击乐艺术”,在有着“中国打击乐之王”之誉的著名打击乐演奏艺术家裴德义的指导下,已培养出一大批小打击乐手。今年2月,在奥地利举行的“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上,港下实小“小红豆艺术团”7名小鼓手表演的打击乐《滚核桃》,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一所乡镇小学的节目,何以能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世人瞩目的艺术殿堂?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吴洪明说,锡山以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实施特色强校战略,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造锡山特色教育品牌,锤炼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
目前,国际象棋、版画、少儿书画、锡剧、武术等锡山特色教育品牌,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特色教育的亮点。全区共建成国家级棒球、垒球、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和国际象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各1个,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3所,国家和省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8所。(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