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

    艺术创作要引领大众的审美取向

    ——从电视剧《圣天门口》说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6日 16版)
    电视剧《圣天门口》剧照
    电视剧《圣天门口》剧照
    电视剧《圣天门口》海报

        由华谊兄弟天意影视投资拍摄的电视剧《圣天门口》自10月22日登陆安徽卫视黄金档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一种陌生又新奇的观剧体验,我才发现电视剧还可以拍出艺术电影一样的质感和深度。一段时间以来,家长里短、枪林弹雨、权谋算计火热荧屏,一些影视作品因跟风、克隆,缺乏创新意识,而备受质疑,《圣天门口》则以鲜明的文学色彩、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获得了观众认可,为电视剧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艺术气息。为探讨电视剧如何平衡通俗娱乐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给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11月1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当代电视》杂志社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承办的电视剧《圣天门口》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电视剧的娱乐属性固然重要,但是创作者不能一味追随大众审美浪潮,而停止对艺术探索高峰的攀登。电视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民共赏的艺术形式,如何实现题材类型的拓宽、艺术表达的创新,以一流的作品培育观众的高雅情趣、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成为关键。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同名长篇小说,使电视剧《圣天门口》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浓重的文学气息。在诗意的对话旁白、隐喻象征的镜头切换之间,人们欣赏的似乎不是一部剧,而是一本书,越细品味越有深意,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观赏模式当中。

     

        “这部电视剧以细腻笔触展现时代洪流下的中国社会状态,为中国电视剧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指出,一部电视剧能否培养观众较高的鉴赏能力,关键在于这部作品的文学底蕴有多深厚。《圣天门口》的创作集体自觉地向文学汲取营养,值得褒奖。

     

        “由于文学本身的特点使然,刘醒龙的小说在为改编提供丰富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庞杂和模糊,对影视创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坦言。他说,该剧的创作者却能抽丝剥茧,对原作进行整合,用视听语言将波谲云诡的历史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还原出原著作者对革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对原著曾细致品读的《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也指出,小说《圣天门口》的文本比较复杂,这对于电视剧创作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从写人入手,天门口的杭家与雪家,还有梅子、阿彩、董重里、傅朗西等外来人,在电视剧中形成三股力量,通过情感、冲突串联起来,在历史关头表现出强大的爆发力。

     

        “《圣天门口》在复杂环境中强化了人性的真实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说。她进一步分析道,无论对性情中人杭九枫,还是执著勇敢的阿彩,都适时适度地运用了内心独白与想象桥段,让观众更能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这种具有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在以往电视剧作品中很少涉及。

     

        一些制作人错误地认为,电视剧创作之所以不愿创新,是因为成本过高。跟风就不同,有成功经验在前,市场可以预估,操作流程相对成熟,性价比更高。然而,如果一味沉浸在感官刺激之中,长此以往,观众总有厌烦的时候,且本身的审美水平难以提升。电视剧市场呼唤领跑者,勇于做与流行有差别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圣天门口》意义重大。

     

        “电视剧每年以上万集的数量生产,但很多却进不了市场,归根结底是质量问题。从提升电视剧整体品质的角度,《圣天门口》是一部值得学习的精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会长张明智开门见山。《圣天门口》的出品方、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介绍道,《圣天门口》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和鲜明的审美特色。制片人吴毅勇攀艺术高峰,这种使命感令人钦佩。我们认识到,电视剧在注重娱乐属性的同时,更应注重艺术属性。

     

        观看文学性强的作品,需要观众调动审美的理性介入。然而,习惯了直白呈现的观众能否接受阳春白雪?《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认为,“文艺范儿不等于曲高和寡。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需要培养和引领,在这个意义上,《圣天门口》体现出一种担当。”

     

        文艺评论家肖惊鸿强调,电视剧不是娱乐的代名词,其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业界不要低估观众的审美能力,他们并不只喜欢通俗,对电视剧也有审美品质的需求。中国电视剧需要《圣天门口》这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之作,体现了电视剧行业的追求和水准。

     

        “这部电视剧在哲理层面上体现了心理写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概括了对《圣天门口》的评价。他指出,该剧的叙事重点对准观众的心理,尽量压缩具体事件过程的篇幅,更多地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让观众随着人物一同接受灵魂的拷问,在创作中取得的突破可喜可贺。

     

        《圣天门口》对整个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特别是对革命历史题材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启示。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提出,如何引领观众的精神追求,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作品在艺术性上有所创新,不断散发独特魅力。《圣天门口》受到关注,为培养一流的电视剧观众做出了贡献,随着该剧宣传的不断拓展,其所具有的正面能量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一些制片机构怕摸不准老百姓的脉,为了节省成本,哪个题材火就奔哪里去。你抄我的,我再抄你的,缺乏创新动力。”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制片人潘洪业对目前存在于电视剧制片行业的问题直言不讳。他说,《圣天门口》却反其道而行之,专门挑艺术探索这条风险大的路走,这种开拓精神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刊载着武汉革命消息的报纸晃晃悠悠飘进天门口镇;枪声打破了平静,阿彩向往地感叹“放鞭炮了”……这些诗一般的艺术表达为《圣天门口》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艺范儿”。在“快餐”文化渐成趋势的电视剧产业中,该剧以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圣天门口》的艺术特色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剧运用大量隐喻以及充满诗意甚至带着意识流的镜头语言。画面都是冷色调处理,唯有新娘的嫁巾、党旗、红军肩章是灿烂的红;开篇与乡亲在革命到来前的人心浮动相映衬的,是纷乱的脚步和晃动的镜头。这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为电视剧赋予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指甲上飞舞的蝴蝶、二十四朵白云……《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罗列了很多《圣天门口》中基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细节。“该剧拍得和电影一样考究,蒙太奇的运用、镜头中的隐喻,无不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独到。它又很像话剧,故事串接中跳跃性很强,演员表演以及布景的舞台感,都是新的尝试。”

     

        “这部电视剧通过充分渲染典型人物身处乱世中的痛苦心理,体现了现代式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具有先锋实验的意义。”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指出,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不只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还有对现代文化传统的反思。它既不同于古典,也不同于外国,是一种崭新的维度。《圣天门口》这部电视剧的出现,代表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已经抵达了新的高度。

     

        “制片人吴毅在这部电视剧中秉承了其一贯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历史和艺术的坚持和追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总政文艺局大校李洋对该片的制片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吴毅他们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勇气。随着电视剧越来越市场化,拍得越来越技巧化,艺术氛围就会相对稀薄。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艺术的有益探索。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向兵分析道,不像以往电视剧叙事起承转合的线性方式,这部电视剧的叙事思路呈点状。导演用跳跃和夸张的艺术表达手段,为红色历史题材探索出一种全新书写方式。现在婆婆妈妈的电视剧有点过量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会磨平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思想锐力。电视剧工作者应自觉地把审美创造日常生活化,做出有节制、有效率的努力。

     

        军旅文艺评论家陈先义则认为,以往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多通过大人物、大事件进行恢弘叙事,而这部电视剧回归到民间,回归到了艺术的本体,从普通人的视角表现中国人战争年代的基本面貌,成为作品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圣天门口》用审美表达把家常便饭的电视剧点缀出了私家小厨的样子,别有一番风味。(本报记者 李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