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5日 星期一

    科学也要“秀”起来

    ——北京科学嘉年华的启示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05日   11 版)

        从2011年起,北京刮起绚丽的科学传播风暴,这就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北京科学嘉年华。在这里,科学原理、技术及知识的传播,被冠上了活泼、前卫、时尚这样的名词。国外的科学传播机构也带着展品和节目,来参与这场巨大的科学“秀”。是在什么样的理念引导下,科学演化成了一场盛大的“表演”?

        “科学的传播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对于科学的传播应该是最能激发人们好奇心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立军说,但究竟能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这往往也与传播科学的方式、方法有关系。

        对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而言,举办北京科学嘉年华正是落实《科普法》,推动科普社会化的有益尝试——以开放的科普形式,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调动了全社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实现科普资源跨界聚集,促进了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共识,这就是要对公众区别对待,而且要选择易于被公众认可的方式。”周立军说,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使公众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早已是世界各国不能回避的一项重要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科学传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也必须随之不断调整,以便能达到最合理有效的组合方式。

        “嘉年华正是我们寻找到的适合公众口味的科学传播方式。”周立军说,吸引公众的科学传播方式,必须具备新颖丰富,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征,而整个北京科学嘉年华,就是一场巨大的表演秀,游戏中有科学,电影中也有科学……科学不再是课堂上严肃的说教,科学不再是展板上枯燥的图表,科学不神秘、科学也不那么深奥……“这样的形式,正是彰显了科学传播‘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理念,具有公众喜闻乐见的节日特征。”周立军说,让人们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领悟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这正是北京科学嘉年华举办的目的。

        北京科学嘉年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社会力量参与科学传播。“科学传播这项活动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世界各国,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周立军说,传播科学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社会事业,除了政府拨款外,来自企业和民间的捐助也应该是资金的重要来源,这也正体现了北京科学嘉年华对各方面科普资源的整合能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一起做科普,这一方面能够传播他们各自行业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以节日盛会的形式展现科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爱丁堡,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人们将其统称为“科学节”。两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来自国外的科普组织所带来的科普展览、国际科学秀、科普剧和科普电影等无疑也是最吸引人的亮点。

        “科学传播是无国界的。”周立军说,科学是真正的全球性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来说,尽管文化和信仰不同,但质子、蛋白质、万有引力……这些科学的知识和原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全世界都应该共同分享理解和欣赏科学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

        在今年的“北京科学节国际论坛”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已倡导成立“世界‘科学节’组织联盟”,希望能够与各国“科学节”组织加强沟通联系,交流“科学节”组织经验,相互参与“科学节”活动,共享科普资源,推动科学传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需求和未来期待,我们希望与各国同行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适合公众的科学传播方式。”(本报记者 詹 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