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有一座特别的建筑,它有着“鲁班锁”似的外观,蕴含着解开科学之锁、探索科学奥秘的寓意,象征着科学没有绝对的界限,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座建筑就是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
1958年,周恩来同志批准筹建中国科技馆;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圈定同意建设中国科技馆,奠定了中国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基础;1984年,中国科技馆奠基,并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中国科技馆新馆建成开放。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基础设施,它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旧馆20多年来累计接待观众1200万人次,新馆开馆3年多来,共接待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最多一天接待观众38287人次,举办主题展览20多个,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春节“科技大联欢”、科普活动室和实验室、“科学讲坛”系列科普讲座、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小小志愿者”选拔及培训……中国科技馆以常设展览为抓手,结合重大科技事件、社会热点,不断推出精品专题展览和形式新颖的培训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按照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和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科技馆在发展实体馆的同时,不断加强中国流动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建设,“三馆”共同发展,并加强服务地方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全国科技馆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了使全国2000多个没有科技馆的县和县级市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中国科技馆2009年投入1800万元设计制作了10套“流动科技馆”,把优质的科普展教资源送到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推动地方科协科普工作的开展。流动科技馆巡展自2011年7月在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启动以来,已走过60个站点,超过212万名观众受益。
中国科技馆还全面启动全国巡展的专项工作,免费向全国科技馆系统及其他社会单位提供优质的大、中型互动科普展览,极大丰富了全国流动科普展览资源,有力支持了基层科协、科技馆的科普工作。
不仅让科技馆流动到贫困地区,还要让科技馆走上网络。中国科技馆自2010年起负责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常态化运行和管理工作,推出“嫦娥奔月”等一系列科普专栏及网络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网民参与。目前,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总量已达2.8TB,日均页面点击率超过45万。
在推动科普资源共享的同时,中国科技馆还不忘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工作。2010年,中国科技馆与中科院研究生院签署了共建“科技馆教育与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合作开展科技馆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和短期专业培养。2012年4月,中科院研究生院传播学专业科技馆科学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正式开学,这是全国首个科技馆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将为各地科技馆培养具有展览设计、教育活动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坚守着“努力把中国科技馆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普展教中心、优质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集成共享中心”的目标和信念,中国科技馆既是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创造者,它使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走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本报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