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5日 星期一

    专家点评

    产学研合作护航惠州自主创新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05日   09 版)

        中科院广州分院院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刘民义:

        惠州市近几年以创新和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受欧债影响危机四起,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惠州经济发展仍然“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同比增长11.8%,增幅居全省首位。

        惠州全市有180多家企业与全国6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了400多个产学研结合项目。惠州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营造鼓励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题,惠州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营造产学研结合良好政策环境的重要文件,如《惠州市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实施方案》,在《关于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与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惠州更明确提出从2011年起,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产学研结合专项经费3000万元,引导产学研合作更广泛、更深入开展。

        突出大型企业集团在产学研合作和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惠州市依据几大企业集团在惠州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地位,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方面突出大型企业集团的示范作用,TCL、华阳、德赛和天宝等企业集团在引进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组建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共建企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突破了一些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

        吸引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惠州建立产学研分支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惠州并没有像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那样建立国家级科研院所,而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另辟蹊径,着力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中科院技术转移机构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在惠州建立分支机构,市政府对这些机构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经费支持。

        产学研合作支撑产业向整个产业链上扩散。惠州市LED产业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支持下发展迅速,产业呈集群式一体化发展态势,是全省封装应用规模较大、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从外延片、芯片、封装到应用的较完整的产业链。2011年全市LED产值达250亿元,约占全省1/6。

        产学研战略联盟使产业呈集群发展态势。2011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批准了惠州仲恺高新区申报的“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这是全国首批4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以TCL、德赛、华阳、三星、宝明精工、乐投等企业为代表,惠州初步形成了智能移动终端制造产业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优势明显。

        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助力向新技术领域迈进。如广东海纳公司建立了一支以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和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为首的创新团队,在生态有机肥料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广东省中海炼化石油化工院士工作站引进清华大学的中科院院士,有效解决了炼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与资源瓶颈。

        产学研支撑专业镇转型升级。2011年,惠州13个专业镇的工业总产值为1468.1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7%,经济总量超过全市的1/4。通过“一校一镇”合作,共建专业镇公共创新平台,提升专业镇公共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快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惠州市未来的产学研工作包括引导重点企业迈向“攀登计划”,建立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重点发展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支撑平台的能力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活动,吸引创新性机构在惠州设立分支机构,在条件成熟时,还将设立产学研创新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