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为什么缺少大院大所的惠州,创新活动空前活跃?为什么惠州能引来大量科研人员?为什么惠州今天不断上演着“争抢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大戏?最近,记者对惠州市多家企业实地采访调研后发现,在这里,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科研成果来源于企业。
惠州用实践回答了什么叫企业主导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怎样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等一系列问题。
1 未来4年,产值将达1千亿元;未来10年,领先于世界产业发展。是什么给了TCL这样的底气?TCL人告诉记者,是科技创新。
TCL,这家当初找政府借5000元生产了中国第一部按键式电话的企业,今天在国内外名头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副总裁黄伟向记者介绍说,创新是TCL的定位,“创意感动生活”,企业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国家专利金奖。
他说:“现在我们已经不跟国内比,而是要在国际上比排名。未来4年,TCL的产值将达到1千亿,未来10年,TCL要领先于世界产业发展。一句话,是科技创新托起了我们的‘起跳高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惠州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大多有“绝活”,他们往往并不与国际大公司在主线产品上一决高下,而是在一些重要的“命门”部分布下核心技术,以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TCL多媒体全球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杨福忠说:“在企业,创新一定是为了产业化运用,产品设计肯定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企业沿着产业化和市场的需求来做,就不会是脱缰的野马,这是企业研发的优势。另外,创新的延伸物会形成标准,一开始产品化就能把标准化带出来。”他认为,现在产业发展很快,说明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要跟上技术步伐,企业最敏感,也最有可能及时调整。
今天惠州的企业参与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非常踊跃。黄伟这样对记者说:“现在是书记、市长要我转型升级,这在美国公司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企业,我们更多感受到一种来自政府营造的创新氛围,对企业经营从不干涉,对新技术却很支持。市里在千方百计让企业拥有对科技资源强大的吸附力,成就惠州跨越式发展。”
杨福忠说:“创新一定要有远期、中期规划,否则只能应对当期产品。对研发人员不能规定一个时间拿出创新点和新方案,要给他们宽松、从容的环境。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最容易急功近利,往往输也输在这一点上。这需要企业领导人有眼光,有远见。创新是松散的,你不要逼他。制定好的激励机制,研发的激情会超过想象。”
记者发现,惠州市的企业,对自主创新都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因为只有靠自主创新,才能为企业赢得宝贵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站到世界的前沿。
2 因为有了充分的技术人才储备,惠州企业不断上演用自己产品替代洋产品的故事。
在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事业部办公楼外,一栋体量庞大的建筑物正在建造。总经理陈春霖告诉记者,这是正在盖的一栋研发大楼。他说:“现在,我们拥有全球一流的技术中心,还有大众、通用等跨国企业认可的实验中心。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已超过500人,占员工总数的40%,到2015年,研发团队将达到1000人,将来还要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
德赛西威汽车电子专注于提供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在汽车影音导航前装市场占据超过10%的市场份额,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其研发的GPS语音导航技术荣获“中国专利金奖”。目前,公司的研发经费投入已经占到销售收入的7%。
“科技成果一大片,企业生产看不见。”这是对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形象概括。在解决长期以来科研和生产力“两张皮”的问题上,惠州有什么新的认识?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对记者说:“从根本上解决两张皮,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惠州市的实践看,还得靠企业。”
说到企业主导科技研发,陈春霖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德赛当时收购德国西门子欧威公司技术时,其实很担心技术流失,认为中国肯定搞不出来。观望了一年多,发现德赛比他们的研发更灵活更有效率。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发现中国团队里的研发人员学习能力很强。”
在惠州,企业的共识是:企业与创新,就像天生的一对,中间的距离小,阻隔少,效率高,应用快,有着天然的优势。
陈春霖对记者说,现在全球有7家供应商找他们公司作全球供货企业,而他们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充分的技术人才储备,客户有信心,他们也能吃得下,谈一项成一项,效率特别高。“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对研发舍得大投入,不能走短平快路子。有了品牌质量,才能走出去,走得远。”
像德赛西威这样的战略型新型企业,在惠州有很多,由于它们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产品的竞价权一下子就转到了自己的手上,卖什么价格由自己说了算。在全国各个行业里,惠州企业不断上演一个又一个用自己产品替代进口的故事。
3 从当初的简单机械加工到跻身国内一流,亿纬锂能只用了很短时间。这样的故事,在惠州高科技开发区一再上演。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惠州,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迹”的秘密。
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年轻企业。从当初简单的机械加工企业,发展到今天,亿纬锂能已成为锂电池领域技术水平国内第一、规模最大的高新企业。有着博士头衔的董事长刘金成自豪地对记者说:“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自主创新,是这家企业“发迹”的秘密。两千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达到150人,在引进的各类专家中,不乏国际顶级专家。
材料专家叶能,在美国已经是18年的高端专家了,被吸引到惠州亿纬锂能后,深感企业创新劲头十足,他坚信,亿纬能在2014年实现锂电领域国际领先企业的目标。
像亿纬锂能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惠州不断涌现。目前,惠州市拥有仲恺、大亚湾2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3家企业品牌跻身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企业;另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236家。特别是,“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单位”之一。目前,惠州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刘金成告诉记者,2003年前我国这个行业全部购买国外进口产品,由于亿纬锂能产品的出现,进口产品一下子从9美元降到了5元人民币。虽然自己赚的不多,但为国家大约节省了有40亿元。“要知道,这个竞价权是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活动得到的。”
刘金成说:“创新、研发平台离不开政府支持。我们总感觉好像背后有人推着,有底气,信心足。有困难找他们,这让我们可以一心一意搞研究。”
来自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一线的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凝聚力是这样表述的,他们说,我们企业的科研人才流失很少,客户经常问我们,你们公司派来的怎么都是老面孔,这一点儿也不错,他们就是在公司呆了10年、20年。现在有一半的研发人员都在附近买房,参与到项目里边的科研人员,有的还把自己的导师也留了下来。(本报记者 吴春燕 杨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