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中这几句,是10月24日国家图书馆网站“文津经典诵读”栏目向读者推荐的经典诗词,言辞典雅,应时应景。国图从8月起推出这个栏目,每天都会推出一条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和一首古诗词,并提供朗诵音频,旨在为更多读者提供接触和了解经典文化的渠道。读者用户还可以通过“掌上国图”手机平台接收到此项服务。
“文津经典诵读”是国图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缩影。
国图紧跟数字阅读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实现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阅读,到馆借阅的手持阅读和触摸屏阅读,保障特殊人群知识获取的残障人士和少年儿童数字化阅读等服务项目,在引领和倡导全民阅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文化部、财政部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实施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向公众提供了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从整体上提升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今年8月,西藏自治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启动。国图作为对口支援结对单位,组织了总量超过140TB的数字资源,面向整个西藏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开放。9月,由国图与第二炮兵合作共建的二炮政工网数字图书馆开通运行。二炮官兵不出营门,就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包括20多万册图书、10多万首音频、600余场学术讲座视频、近百种电子报刊在内的总计15TB数字资源。
国图馆长周和平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能够整体上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意义重大,我称之为我国图书馆的一次革命,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对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年9月,作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核心系统之一的“文津”搜索系统上线试运行。该搜索系统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整合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自建资源和外购资源以及地方馆征集的特色资源共60多个资源库,近两亿条元数据。
10月24日,“历史的审判——馆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历史文献展”在国图古籍馆临琼楼举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原件缩微品、民国时期记录日本侵华罪行的珍贵期刊报纸原件等400余件展品,还原了东京审判的历史真相,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展览进行的同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编纂出版工作启动,这是国图参与实施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机械造纸工艺落后,纸张极易酸化老化,一些文献已经严重残损,如果不抓紧进行抢救,中华民族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将面临消失的危险,于2011年启动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将全面开展民国时期文献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一样,国图正在进行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记忆”项目,都为保存、利用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作用。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历史上的天灾人祸,许多珍贵古籍已经消失,百不存一,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国图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部署在全国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今年8月,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藏》编纂项目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收书最全的专科古籍文献原书影印出版项目,将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旨在整理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专题文献的“中国记忆”项目,通过采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实物等信息承载物,形成多载体、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并通过在馆借阅、在线浏览、多媒体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九·一八”事变81周年前夕,“中国记忆”项目的第一个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在线发布。该专题目前已抢救性收集到了一批珍贵手稿日记、历史照片和东北地方文献目录等文献资料;对近20位东北抗联老战士和他们的子女进行口述史访问,共采集到70余小时、数十万字的影像资料,这些第一手资料,对了解和研究东北抗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报记者 杜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