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书人书事

    老报章里的卢沟桥事变

    作者:董振霞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8日 09版)
    《申报》关于7月8日凌晨发生卢沟桥事变的新闻头条。

        今年是“七七事变”75周年。当年两份事变发生后出版的中国报纸,真实地记录了那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断。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民刘长征偶然搜集到了几份1937年中国出版的《申报》,其中两期分别出版于1937年7月18日和1937年7月25日,上面都有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文字记载和照片。在这两期报纸上可以看到,一直被我们称为“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变其实发生在1937年7月8日。

        在《申报》1937年7月18日《每周增刊》第二卷第二十八期上,记者在报纸的头条新闻中报道说:“本月八日晨一时,驻扎丰台的日军,借口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落日兵一名,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我国当局以时在深夜不允,日军遂向驻在该地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师吉星文团,开炮百余发挑衅,我军颇有死伤。我军将士愤日军之蛮横,为自卫计遂开枪回击,是日晨四时至五时双方战事极为剧烈,至上午十时战斗停止,十一时后战斗又起,迄晚未停。于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的序幕就展开了!”

        为什么发生在7月8日的战争,一直被国人称为“七七事变”?多年致力于历史资料收集和老报章杂志收藏的刘长征认为:“7月8日发生的战争被称为‘七七事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战事紧张,对于突发的大事件,时人顾不上细节也没人去抠字眼;二是当时中国人钟表的使用率较低,时间概念不是特别强,一般人习惯把早晨日出后看成一天的开始,而不是以零点为一天的开始,天亮以前发生的事都算前一天。可能就是这两个原因,当时发生在1937年7月8日凌晨的卢沟桥事变,才被称为了‘七七事变’。”

        在1937年7月18日出版的《申报》上,封面图是一张当时拍摄的卢沟晓月石碑图,在这张图上,石碑苍然而立,其背后隐约可见激战过后的残垣断壁;封二和封底共刊发了9张当时的照片,有奋勇抗击日军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与北平市长秦德纯一起视察驻军的留影,也有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单人肖像,有受到日军炮火轰炸的卢沟桥附近的龙王庙,也有饱受炮火洗礼的宛平县街头图景,甚至还有一张作者贺健从丰台县城墙上鸟瞰拍摄的丰台日军军营图。

        在另一份1937年7月25日出版的《申报》上,头条新闻和重要位置刊发的,也全是关于宛平和卢沟桥事变的照片和新闻报道。封面是一张正在卢沟桥上站岗的二十九军士兵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上,战士身姿挺拔地站在桥头,卢沟桥上的小狮子就在士兵前左侧,士兵肩背步枪,枪上的刺刀长长地伸出来。照片被编辑做了特殊处理后,形成了一个大的圆图,像一轮映在卢沟桥上的明月,中国士兵的刺刀则悄悄从“圆月”里探出头来,将战争的气氛烘托得十分浓厚。封底和封二封三全部都是卢沟桥事变的实景照片。在这些照片上,受伤的宛平平民,街头的堡垒,被日军炮轰后的民居和大桥,热烈支持抗战的中国民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图卷。另有4张图展现的则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军队,还有准备破坏北平石景山中国发电厂的日本间谍的影像,及东京街头正在劳军的日本国防妇人会。

        1937年的中国老报章上,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形象丰满,人物表情凝重,真实地记录下了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史实。

        75年后,打量这些战争报道,我们发现当时的报道文字并不华丽,甚至显得有些仓促,但是正是从这些来不及字斟句酌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那段真实得让人感到震撼的历史。

        1937年7月18日和7月25日两期《申报》上的新闻史料照片。董振霞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