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浙江西南边陲庆元县的二都戏,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稀有地方剧种,其产生年代大约在元末明初,发源地为庆元左溪镇黄冈村。由于庆元左溪、荷地、合湖一带古称“二都”,因此得名。二都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浙江省庆元、龙泉、景宁一带的菇民区内,表演者大多为菇民自身,而且它的传承、交流和发展均与菇民的生活生产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又被称为“菇民戏”。
浙西南菇民区自古以来交通不便,这里至今仍保持着古老而原始的闽越文化。据文献记载,中唐后期一些中原望族及贤人志士为躲避战乱,归隐山林而迁徙到这里。至南宋,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使山区的农耕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文学艺术同期也达到了鼎盛。
庆元县二都戏老艺人吴福宁说,二都戏大约产生于元末明初,明朝后期得到较大发展,清朝至民国期间进入鼎盛时期。在漫长的传承衍变过程中,曾派生出坐唱班、傀儡戏、平和戏等表演形式。菇民区是独特的自然经济区,二都戏是菇民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和闲暇主要娱乐形式。
由于地理环境和民俗特质等因素的影响,二都戏的地域特征极其明显。二都戏用地道的庆元方言演唱,这是因崇山峻岭阻隔,庆元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唐、宋古音和众多复杂的声调,有些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却在二都戏对白中保留了下来。如:惊叹词“夥颐”,语出司马迁《史记》中《陈涉世家》;“…之故”是地道的文言文,但是在二都戏的剧情中,“…之故”却常常出自村妇之口。
同时,二都戏的唱词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诗词的用韵规律和诗词韵律。在二都戏演绎的庆元方言中,平声字和仄声字基本上都严格遵循古代的语音规范,与古典诗词的用韵规律相比,几乎无不合拍。二都戏的唱词有诗的格调,但其字句却通熟易懂,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二都戏是多声腔板腔体剧种,演出按照其主奏乐器的使用情况分为京胡戏、横唢戏、毛胡戏三类,板式丰富,有平板、倒板、十八板、十字铎、慢铎、紧板和流水等十几种板式。二都戏剧目繁多,剧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大都具教化功能,经常上演并能列出剧目名称的就有160多部。剧本创作由于本地文人的参与,上演了大量的神话剧、历史剧,既迎合了菇民群体的趣味,又受到贤人志士的青睐。
二都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征,吸收了较多的道教文化元素,将本地道士的咒语、唱腔和表演程式融入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以生活化形式为主,老旦在台上的招式几乎是模仿当地老妇动作。二都戏的表演既娱神又娱人,演出多在大型菇神庙内,菇民在庙会期间上香拜神,祈求菇神保佑自己和家人秋季外出种菇时一路平安,来年香菇大丰收。
二都戏作为浙西南山区的民间剧种,蕴涵着厚重的历史和艺术符号,为浙西南偏远山区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文化印记。但二都戏对香菇经济具有极强的依附性,近年来,随着香菇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家庭化,二都戏的生存土壤和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离开了香菇的野外生产以及由香菇生产派生的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就失去了其滋养的土壤和存活的环境,二都戏日渐式微。
目前,二都戏剧团大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健在的二都戏老艺人只剩十来人。尽管二都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元县政府也采取保护传承人等相应措施,但因其生存的地域性、传统性、程式性极强,保护仍然步履维艰。二都戏的保护要立足长远,在正确观念引导下,加强学术研究和建立保护机制,逐步形成以资源保护、传承展示、产业运作等内容为核心的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体系。
民众是地方戏曲的创造者、承载者、传承者和发展者,也是二都戏的保护主体,要做到真正的保护,必须激发民众的自觉意识,让民众意识到二都戏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其参与感和自豪感,焕发出他们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应加强理论研究,对传人、传剧进行研究,对班社组织与经济供养方式进行研究,对历代文本中的二都戏进行考察,对其唱腔与伴奏进行研究,对其字调与乐调进行考察,对二都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要加强二都戏与松阳高腔、处州乱弹、民间曲艺等现存的当地民间艺术进行交流,以免古老的二都戏越来越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失去其鲜活的生命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二都戏保护机构也是二都戏保护传承的重要一环,应加快建立二都戏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二都戏专家库,进一步加强对二都戏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决策咨询,从而形成由政府牵头,文化、旅游、民族宗教、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有一定权威性的综合机构,及时协调和有效解决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真正形成“政府协调、部门联动”的综合保护机制。
在二都戏保护的投入机制上,应采取政府、民间资金双渠道投入机制,设立二都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涨幅逐步加大二都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以保证二都戏资源挖掘、曲目整理、音乐研究及合理传承等方面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同时抓紧规划,形成资源保护体系,这是二都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应重点强化对二都戏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预警机制,保护二都戏生态资源环境,对二都戏普查出的剧目进行挖掘、研究、整理、建档,形成有效、健全的二都戏资源保护体系。
二都戏的保护关键在于人的传承和保护,要通过采取“活态传承”等手段,鼓励支持传承和展示。一方面激活传承人的传承热情,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并在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同时,鼓励和支持二都戏传承人开展经常性的戏曲文化传习活动,使优秀的二都戏剧种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二都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作为浙江地方戏曲文化表现形式的意义,远远超出菇民区的范围,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蕴涵着历史与记忆的双重情结。二都戏的活态传承和生态保护,只有科学规划、大力扶持,才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重放异彩。
(作者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成员、丽水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