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日臻成熟、科学和完善
陈东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十六大以来两轮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在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下,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要加强研判,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既要注重预调微调,善于从变幻的形势中捕捉机遇、化危为机,又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最后,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0天内我国连续五次降低利率、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宏观调控果断决策,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信贷需求,提高了企业投资信心,促使经济的稳增长。像这样动用价格、汇率、利率等经济杠杆,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出口政策等经济手段,成为十年来宏观调控的“主旋律”。十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科学、从“一刀切”到“有保有压”的转变,这十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有了十八般武艺的“组合拳”,也有了经济、法律等“一揽子”方案,日臻成熟和完善。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不仅手段多了、回旋余地大了,而且信号多、制度全,正在走向科学化。
(本报记者李慧整理)
十年宏观调控“四部曲”
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的宏观调控十年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宏观调控也着力解决两种难题:第一个阶段,2000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上升周期,过去只能保持两年左右的增长,这次却有长达八年的连续增长,处于难得的平稳增长的上升通道。那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缩型调控,要“双防”,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上涨。第二个阶段,2008年在国内经济需要调整结构时,又遇上国际金融危机“雪上加霜”,国内外因素叠加,一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中国经济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波动。这期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松紧有度、平稳增长。于是,每年一个主题词,每年一个调控目标:2009年“保增长”、2010年“控物价”、2011年“稳增长”。
从“双防”到“保增长”、“控物价”、“稳增长”,这是十年宏观调控的“四部曲”,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拿捏有度,更加审慎灵活,表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显著提高。在宏观调控中,我们不仅注重了扩大国内需求和稳定外需的平衡,也注重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平衡,不仅注重调整振兴产业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平衡,也注重了拉动经济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平衡以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平衡,在这些“平衡”的艺术中,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更灵活,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