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项标志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神州大地磅礴而深入地展开。
8年来,3000多个日日夜夜、160多个课题组、3000多名直接参与者、数万名间接参与者,老中青三代学者以巨大的责任、热情与奉献精神,投身于这一宏伟的工程;
8年来,130多种教材、100多场研讨会、4000多篇理论文章、20多部重要理论读物、7万多名教学科研骨干培训、1500多人次国情调研、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考察……
一串串数据、一项项成果,记载了工程的艰巨浩繁,展示了工程的巨大成就。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新的时代条件,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
顺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9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火种在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畔点燃、喷薄,迸发出普照中华、惊艳世界的光芒,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走向,改写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90多年天翻地覆,90多年旗帜高扬。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指引着中国走向独立解放、繁荣富强。
当历史的钟摆指向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举望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争取发展主动权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加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冲击,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暴露出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占优势的情况长期存在。
环顾国内,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同时,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深入,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艰巨。
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也是一个亟需科学理论指导的年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用中国的理论研究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增强话语权、提高软实力,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200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翻开了崭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出席会议的代表并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高度重视、矢力推动、科学部署、稳步推进……8年来,工程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
2004年以来,党的中央全会多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提出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听取工程工作汇报,中央多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对工程的每一步工作进行精心部署。
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200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就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行集体学习。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2008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工程工作进展的汇报,并对下一步工程工作作出部署。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012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对工程教材推广使用情况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程教材在高校统一使用。
201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工程工作会议上回顾总结了8年来的工程工作,对继续深入推进工程作出新的部署。
工程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央宣传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一大批思想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组成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等作为主管单位参与各项任务。同时,专门设立了工程办公室,确保工程始终有序推进。
指明前进方向,开辟广阔前景。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有力指导,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在工程专家陈先达教授的书架上,记者看到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陈先达教授说,尽管经典作家的许多著作都研读过,有的还不止一遍,但工程推出的这两部文集,因译文准确、方便阅读,成为使用率最高的“手边书”。
这样的“手边书”有很多——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论党的群众工作》《论文化建设》《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
一位工程主管单位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从工程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一工程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任务,目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009年12月,经过5个寒暑的艰苦努力,总字数近800万字的两部文集问世。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理论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两部文集编选精当、译文准确,体例新颖、注解翔实,同以前出版的马列著作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最高水平。”
工程集中了200多位专家,设立了18个子课题进行分类研究,对经典作家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进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和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工程咨询委员会认为,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使干部群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工程工作的重要方面。8年来,工程组织课题组从不同学科角度,加强对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概括和提炼,组织召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研讨会100多次,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00多篇,组织制作播出《复兴之路》《旗帜》等一批电视理论专题片,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一部部学习读本、一次次研讨会、一篇篇理论文章,有力推动了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和普及,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一本全面准确、简明扼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辅助读物,对于落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说。
理论只有回应现实、服务人民,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工程坚持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研究,取得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的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不断加大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力度,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族宗教问题等,组织理论工作者联合攻关,取得了重要成果。
8年来,工程还组织专家对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进行调研,从理论上先后总结了天津、江苏昆山、浙江义乌、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说:“工程专家对义乌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使我们对自己所走过的道路看得更加清楚。义乌要继续当好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就要深入研究思考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生动鲜活的话语,出自工程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一本本热销的理论读物。从物价、房价、看病难、就业难,到教育公平、反腐倡廉、分配不公等百姓关切的焦点热点话题,这些理论读物无一规避。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读物,直面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已连续多年名列“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榜首,2011年发行量达到400万册,2012年已超过500万册。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地阐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思想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工程推出的这些理论读物,在全国各地都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和广泛欢迎,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亮丽品牌,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信念追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英说,工程的实施,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工作的一大创举、一大亮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珞珈山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年已七旬的石云霞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仍坚持每周3次给本科生上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让老教授倍感欣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好时光来啦,我这‘超期服役’的老兵愿一直讲下去!”
8年间,作为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呈现崭新气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
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大批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一级学科的建立,有力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制建设,推进了相关博士点硕士点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独立的学科,搭起一个广阔的平台,召唤着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教师们汇聚到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马克思主义学科地位大大提高,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说,上世纪90年代的武大思政学科,年年进人,年年缺人,老师们设法转岗或跳槽。现在思政课教师表示,教思政课越来越有劲儿了,不再是“找饭碗”,而是“做事业”,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陈占安深有感触:“以前每年科研成果排名时,我们院常被忽略不计。而2004年以后,科研成果量跃升至21个文科单位中的第6位。”
王贵贤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年轻讲师,她最大的感受是,一级学科设立后,科研机会、培训机会明显增多了。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跻身“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行列,越来越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生评分远高出平均值。
工程在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近,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旁听了一堂哲学专业本科生的“哲学原理”课,被师生们对课程的热情所感染。
“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给沉闷的哲学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既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说服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讲教师罗骞课后对记者说。
一本教材带活了一门课,这是许多高校教师在使用工程教材后的共同感受。
8年来,工程已经完成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已经完成编写的专业课重点教材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法理学》《社会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文学理论》《史学概论》《宪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近代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军队政治工作学》。
同时,其他100多种重点教材编写工作扎实推进。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中央通过实施工程组织编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重视程度之高、调动力量之多、编写规模之大是很少见的。”必须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编写好工程的每一本教材——这是所有参与工程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的共同信念。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谨严精密的治学精神,成就了工程成果的高水准。
“字斟句酌”“数易其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首席专家逄锦聚教授感慨地说:“我们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不知道查了多少资料。有时候为了一句话,要改十多次才满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说,工程编写的经济学教材着力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使得用西方话语解释中国发展道路的现象得到很大改观。
工程咨询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捷说:“工程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我国一代代学者长期的学术积淀,无论思想方面还是学术方面,在现有的同类教材中都达到了一流水平。”
教材编写一头挑着理论研究,一头连着教学实践。
“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度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有所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所弱化的局面。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评价。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介绍,北大38位教授参加了42本教材的编写,这些教授基本在教学一线授课。这既能促进课程建设,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教材的主要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工程教材不仅提供了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实践体现到教材,使教材富有时代感,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对于造就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教材一经使用,便受到了师生广泛认可。“有深度、有新意”,“带有问题意识、能够启发思考”,“可读性强、信息量大,通俗简洁、语言非常流畅”……
2012年9月29日深夜,北京鸿府大厦2楼会议室,首席专家邢贲思、艾四林、张雷声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12位教授,正在热烈讨论修改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8年前,艾四林、张雷声是工程课题组青年骨干,今天,他们已经成为工程的首席专家。实际上,像他们一样,在工程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专家还有一大批。经过这些年的磨砺,许多人成为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工程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工程已经成为培养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的重要平台,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工程一启动,就团结凝聚了哲学社会科学界各方面的力量,一大批知名老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以强烈的责任感主动请缨,积极投身工程。许多专家说,能够参加工程,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感到十分自豪和无比欣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深有感慨地说:“古人云,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每当我看到很多杰出的学界前辈孜孜不倦修改书稿,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时,心里多了一份感动和感悟。正是由于他们的影响和带动,加速了我的学术进步。”
8年来,工程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和培养模式,很多学者在这里锻炼成长、增长才干、贡献智慧。目前,工程已组建160多个课题组,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有数万人,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各个领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进行了76次集体学习,工程专家先后有40人次担任讲解。目前,工程专家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有40多位,任地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更多。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重点培养的100名理论人才,绝大多数直接参加了工程工作。
有的专家说,工程打破了部门和单位界限,打破了年龄界限,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专家能够深入切磋、相互交流、合力攻关,特别有利于青年学者的成长。
工程实施以来,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8年来研修班共举办48期,培训5000多人,成为带动我国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著名品牌项目。在中央研修班的带动下,各地普遍开展了地方研修工作,目前已培训7万多人。
参加研修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先明深有感触地说:“短短一个月时间,能够听取十多场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题报告,感到机会难得,收获很大。可以说,一次研修,终身受益。”
为进一步深入实践、了解国情,工程每年都开展大规模的考察调研,目前已组织20多批1500多人次。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革命纪念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在汶川地震灾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专家们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到社会生活最基层,捕捉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和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
一位工程专家动情地说:“走出象牙塔的感觉真好。实践是生动的,生活是火热的,群众是充满期待的。掌握了实际情况,有了实际感受,理论研究就接上了地气,有了动力。”
工程还先后组织8批100多人次赴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东欧、拉美一些国家进行考察。专家们带着问题出去、带着思考回来,许多考察报告为中央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工程积极做好“请进来”,先后邀请几十个国家的200多位知名学者来华座谈交流。
多年参与工程的专家普遍感到,工程是一个平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联合攻关;工程是一个舞台,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在这个舞台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工程是一所学校,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这所学校里接受教育、提升自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热切呼唤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热切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隋笑飞、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