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71)

    铁匠村“十谢共产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5日 01版)
    铁匠村村民正在加工花梨木手链。柯人俊摄

        10月18日下午,光明日报海南记者站接待了一批风尘仆仆的来访者: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的党委书记、镇长,木棠镇铁匠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铁匠村79岁的村民李朝京老人。

        这一行人为何而来?只见李朝京老人从提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地放在桌上——“十谢共产党”几个大字赫然映入记者眼帘。原来,应这位老人之邀,村镇领导班子到海口一家家找,一家家访,目的是请新闻单位快去采访铁匠村。这时,木棠镇党委书记黎秀全又拿出了一份光明日报,“这是你们2010年12月18日对铁匠村作的报道……”黎秀全指着报纸说。只见报纸以《儋州动员大会“唱着开”》为题,报道了铁匠村推行市委、市政府搞活农村经济“一村一品”的动员大会。

        时隔两年,铁匠村有何变化?李朝京,这位从未到过海南省省会海口的耄耋老人又为何动容?10月20日,记者再次走访了铁匠村。

        “文化人”送来金点子

        2011年暑假,海南大学组织部副部长王强带领一支由4名教授和10名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铁匠村。这支队伍为何在一大堆市县乡镇村里面选中铁匠村呢?用王强的话说,这个村名太有吸引力了。果不其然,这是个手艺人云集的村子,别看只有399户,可他们祖祖辈辈都以打铁为生。过去,几乎全海南用的锁头、锄头、铁锹都是从这个村出去的。如今,这些铁匠的后代改行了,他们开始专门做花梨木工艺品,家家成了小作坊。然而,由于工艺落后,又没有营销渠道,铁匠村的手艺人只停留在养家糊口水平。在全镇经济收入的排行榜上,铁匠村总是垫底。

        整个假期,海大的教授们领着学生,与村委会一起帮助铁匠村建立起十几个专业合作社,完成了花梨木产品形象设计,打通了销售渠道,形成了营销方式。3个月后,新产品问世了;半年后,村民们的收入翻番增长;一年后,产品远销国内外。这一下,村民们乐得闭不上嘴,他们说:“海大的‘文化人’,给咱们送来金点子,带咱们上了致富路。”

        铁匠村党支部书记李运扶是一位经济能人,他向记者介绍说:“眼下我们铁匠村好‘牛’呀,不仅本村人富了,还吸引了周边村近2000人来这里就业。

        这真要感谢海大的‘文化人’呀!前些日子我们正为花梨木货源发愁,海大的‘文化人’马上出个点子:到台湾购买桧木!我们听他们的,及时抢购回了大批桧木,要是没有这个信息,我们就得停产了。”

        “手心里的宝贝”返乡创业

        2010年8月,对于铁匠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里,村民们推举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李巨川为村委会主任。

        2000年以前,铁匠村从没出过大学生。从2001年开始,村里每年都有考出去的大学生了。村民们视他们为“手心里的宝贝”,甭管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全村人都要为他们摆酒、送行甚至捐款。

        李巨川当上村委会主任,成了不是广告的广告。不久,“呼啦”一下子,4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了。他们的创业路径是:先选择一家专业合作社干上两三个月,然后找合作社借上些钱,接下来便是自己撑起个作坊……

        由于返乡大学生的加盟,铁匠村的手工艺作坊上了档次,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1年,铁匠村总产值达1.3亿元,村民年均收入达1.3万元。比比以前,看看现在,铁匠村的村民能不欢笑吗?

        结对帮扶提高幸福指数

        2011年5月,儋州市启动了“城乡互联,创先争优”工程,通过“机关+农村”的结对帮扶方式,采取支部结对、党员结对、领导结对、干群结对等措施,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这个举措让铁匠村受益多多。

        与铁匠村结对子的互联单位是儋州市民政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铁匠村的道路硬化了,篮球场建成了,卫生室开业了,低保户得到实惠了。不仅如此,市民政局还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农委为铁匠村搞了绿化,在村主干道上栽满了绿丛丛的树木。

        与铁匠村党支部书记李运扶结对子的党员,是儋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谢盛湖和木棠镇镇委书记黎秀全。为了使铁匠村党支部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党支部,谢盛湖和黎秀全一方面进村入户及时了解村民需求,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多处寻访发展渠道。在他们的帮助下,铁匠村党支部定期组织村民到海大以及外省市大学去学习加工技术与工艺,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员前来传经送宝,村民们眼界亮了,心气高了,本领强了,加工水平高了,产品丰富了,收益也提高了。

        过去曾当过铁匠村生产队队长的79岁老人李朝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逢人便说:“铁匠村就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才有今天啊!”实际上,老人还有一层说不尽的喜悦,那就是他家前几代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去年他的孙子不仅拿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文凭,还考取了国家公务员;他的儿子凭手艺挣了钱,还慷慨资助村里老人。

        眼看党的十八大就要胜利召开了,这样的好日子让李朝京感慨万千,他一气呵成写了首《十谢共产党》,黎秀全又组织人将它稍作加工。目前,这首《十谢共产党》已入选儋州调声。

        十谢共产党

        一谢救民共产党,翻身乐得把家当。中央决策合民意,德行天下国民强。

        二谢济民共产党,带领大家奔小康。温饱问题得解决,年年咱再有余粮。

        三谢为民共产党,生活改善着新装。小车入出真方便,空调凉透梦思床。

        四谢助民共产党,以前茅屋漏日光。一村一品开财路,家家户户建楼房。

        五谢利民共产党,水泥道路到村庄。硬化全村大小巷,绿草红花种两旁。

        六谢益民共产党,引入风电到家乡。以前户点油灯盏,今日灯亮夜间凉。

        七谢顾民共产党,教学楼受益多方。看书看报习文化,人才辈出念学堂。

        八谢忧民共产党,医病有农合保障。住院不怕无钱去,少钱咱也有商量。

        九谢护民共产党,改变咱十年九荒。修水利,架桥梁,松涛碧水润田洋。以前着缴农业税,今转农耕得补偿。

        十谢亲民共产党,悠乐场所满城乡。宣传室,大球场,更有石桌张到张。赞歌百首情不尽,报答党恩日久长!

        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