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中国好人(5)

    苗乡志愿者 山寨文明行

    ──记杨光勋及11名志愿者文化服务乡邻的事迹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4日   16 版)

        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有11位平均年龄达65岁的志愿者放弃安逸、常年坚守,保证一所私费创办的农家书屋天天开放,为当地村民茶余饭后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也为苗乡百姓科技致富提供了文化源泉。

        这所取名为“自强图书宬”的农家书屋已有九年历史,现有藏书已超4万册。图书宬的创办者是现年66岁的退休干部杨光勋。

        杨光勋有一年回乡过春节,看到村里仍然十分贫困,村民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不是打字牌就是搓麻将。村民告诉他:“村里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不打牌干什么?”想到自己没有书看的艰苦日子,他兴起了要回家乡办个公益图书室的念头。

        创办图书室的想法遭到了全家的反对。然而这个苗家汉子“认定了路就要走下去”,开始了图书室的筹备工作。旧书市场、废品收购店、老同事及老朋友的家里,哪里能买到或讨到书,哪里就能看见他的身影。他60岁时,女儿给他500元钱,要他去买件好点的衣服过生日时穿,谁知一转身他又买了一捆书回来。

        当书筹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杨光勋回到家乡,在村边的一个个体经销店里,他和店主达成协议,将村图书室建在经销店。2003年8月19日,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中,“自强图书宬”挂牌成立了。最初的家底除了到处淘来的书,主要还是自己毕生收藏的两万余册书。随着图书和读者数量的增加,图书宬三易其址,现在落在了镇文化站60多平方米的二楼。

        为了保证图书宬的正常运转,杨光勋自2011年开始招募了11名志愿者,每月轮流值班。这些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41岁,平均65岁。他们每人都亲笔填写了一份《志愿者申请表》,自愿无偿为大众服务,不拿国家、集体或个人一分钱的工资和补贴。志愿者杨定银是位69岁的五保老人,他的生活全靠五保金度日,但当他发现图书宬的扫帚坏了时,便默不作声地买来了一个扫帚。

        “自强图书宬”建成后,村民看书的多了,打牌的少了。现在来这里的读者每年达到3万余人次,不但本村的村民及当地乡镇中学学生来看书,周边10余个村的村民也时来光顾。

        “我们是做事,而不是作秀!”杨老雄心勃勃,“我们要把‘自强图书宬’建成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的综合性山寨版大学!”本报见习记者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杨 平 彭贤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