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文化为魂洛阳新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4日   01 版)

        牡丹灯饰、牡丹浮雕,波状绿化带,六车道的龙门大道人流车流川流不息,行进其间,宛若沐浴在文化长廊里。这条连接洛阳城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道路,10年前改造时是为了打通交通“瓶颈”,如今俨然成了文化大道。

     

        “文化是洛阳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源、最大的潜力。”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说。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洛阳市第4期城市总体规划,经过10年接力实干,洛阳以文化为魂谋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陈年旧香香如故

     

        若将游白马寺、关林等洛阳名胜古迹的感受概括为“陈年旧香香如故”的话,那么,在隋唐遗址上建设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一番“梦回大唐”则以别样的方式增强了这样的体验。

     

        2005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库后,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现场发掘历时5年多,再经过半年的保护展示工程精心施工,今年4月,新明堂正式对外开放。

     

        在这里,既有传统的展示方式,也有弧形影院和3D全景电影等最大限度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展示。遗址公园负责人衣如钢介绍,为了让游客亲身感受“通天柱”的雄伟,展示工程采用了特殊的电解质调光玻璃,该玻璃通电后,将投射出80余米高的“通天柱”影像。因慕名洛阳故事而到洛阳,却“看不见、摸不到”的缺憾将由此改观。

     

        眼下,“扩大版”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一带”项目在积极实施中,其中一区即隋唐城宫城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洛阳作为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是历代大遗址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共有7处大遗址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库。

     

        “这次国家大遗址保护将成为洛阳文化为魂的核心之一。”洛阳市市长李柳身说,“在刚刚通过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是一大亮点”。

     

        文化惠民润城乡

     

        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1500多册图书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报纸期刊摆放在书架上;内容再丰富一点儿的,面积30平方米至50平方米,报纸期刊齐备,还配置了能上网的电脑及能播放农业科技知识光碟的设备。这样规模的农家书屋,目前洛阳市已建成了2997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的行政村。

     

        “自从村里有了书屋,俺们一有空就来这儿翻翻看看,种庄稼啥时用肥料效果最好,治不同的病虫害要用哪些农药,这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看一看还真派上了用场!”洛龙区古城乡的张秋望说。

     

        10年建设发展,洛阳城乡的文化享受越来越丰富。今年64岁的郭秋见家住洛阳新区,最近在洛阳歌剧院举行的“河洛经典——舞台剧目惠民展演活动”让他过足了戏瘾。

     

        郭秋见笑着说,“一般看一次戏要上百块呢,现在这戏票是村里发的,政府免费请大家看!”今年8月5日以来,这样的免费“文化餐”惠及各城区包括中低收入家庭、低保户、贫困户等特殊群体在内的普通群众。

     

        牡丹是洛阳的标志,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盛宴。近年来,洛阳市精心组织了“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文化部推荐优秀剧目洛阳展演月”活动、特色文化城市发展论坛等系列文化活动,让一顿“盛宴”变成了市民可以四季共享、细细品味的“水席”。

     

        面向国际文化城

     

        今年4月20日晚,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及其身边的弟子、菩萨、天王和力士都“着”上了不同颜色的“夜礼服”,景区亮化提升后,首次开放就吸引了近3万人夜游龙门石窟。这是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拉长旅游链条的举措之一。今年8月,龙门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建,目标是建成一座文化型生态湿地公园,成为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构建21世纪具有大唐风格的自然山水园林的核心组成部分。

     

        龙门国家湿地公园只是洛阳市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代表之一。2011年3月,洛阳市正式启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提出用10年时间,把洛阳发展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

     

        10年再出发,这是新的传承、新的行动。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行动、推进产业融合行动、全面优化旅游环境行动等,洛阳正实施着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八大旅游行动计划”,21个重点文化示范带动项目也已启动。目前,龙门石窟、白马寺景区整体开发项目,大遗址保护和主题公园开发项目,汉魏故城宫城核心区综合保护开发项目,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牡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打造精品演艺、影视动漫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 崔志坚 王国平 本报通讯员 李东慧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