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专家点评

    文化为魂,城乡共繁荣

    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教授 时明德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4日   09 版)

        作为一座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都位居全国前列。在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大趋势当中,如何使历史文化成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动力,如何做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实际共生共融,创造古都新的辉煌,是摆在今天洛阳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0年底,洛阳市委、市政府推出“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福民强市”。如何福民?怎样强市?为此,洛阳市提出了“六加一”攻坚战:一是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二是打好经济转型攻坚战;三是打好机制转换攻坚战;四是打好城建提升攻坚战;五是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六是打好环境创优攻坚战;七是打好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而对于如何打好这些攻坚战,市委书记毛万春明确指出,就是要“以文化为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既是基于对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们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从洛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面对历史留下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洛阳的文化优势,发掘文化潜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洛阳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也才能为中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以文化为魂,首先要盘活存量,汲古开新;然后是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做实做稳,做大做强。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和领导下,洛阳市组织专业精干的专家队伍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产业进行清理盘点,随之进行科学的论证,为合理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伴随着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等洛阳文化“老三篇”和“牡丹文化艺术节”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在郊区和周边县区开发建设的“唐风文化带建设”、“汉魏故城文化复兴计划”、“白马寺扩建改造”、各县区“文化产业聚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整理复兴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文化产业也迅速打响了品牌,既产生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洛阳”两个字也随着这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中外人士口中的一个关键词。

        要想汲古开新,科技融入是实现文化产业高速发展,迅速推广开来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捷径。为此,洛阳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为魂,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引导大家实现文化换装,用现代高科技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让文化借助科技的翅膀而飞得更高更快更远。不仅动漫人物“小破孩儿”、“河洛大鼓”、“洛阳三彩”插上了现代高科技的翅膀飞向了世界,就连“孟津牡丹画”、“洛宁油画框”、“河洛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园观光农业游”等文化产业园区也一样插上了现代高科技的隐形翅膀,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文化为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点在于和文化繁荣一样重要的经济繁荣,经济发展的更好的途径是文化产业的引领。既欢迎外来优秀文化的滋养,更要以主动的姿态走出去欣赏外面的风光。文化产业如果只在当地发展,就好比一艘大船只在内河航行,是很难领略最好最美最神奇的生命美景的。它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为能够驶向蔚蓝色的海洋的远洋巨轮。为了帮助文化产业实现这一目标,洛阳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与措施,帮助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助推文化产业迅速走向国际大舞台。正是在这种强力支持与帮助下,“伊川动漫城”、“粤钰青铜器”、“洛阳三彩”、“牡丹瓷”甚至“洛阳水席”都带着绵延五千年的厚重文化基因,以无与伦比的精美和神奇高妙的魅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的青睐。这当然也更好地促进了洛阳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