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有410户人家的小村,却拥有280多家企业,100多个品牌行销全国,占据全国家居保洁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个村庄就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铺镇平口村。
然而,真正引人关注的并不是平口村的经济发达,而是这个村的良好风气:勤劳致富、和美相处、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扶危济困、孝老爱亲,完美体现在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平口村如何实现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了平口村,寻求这个美丽乡村的道德答案。
组织,乡村道德建设的有力推手
平口村的管理体系并不复杂,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村两委+民主议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
平口村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微妙作用。村红白理事会30多人,都是全村各家族推举出的德高望重、办事能力强的家族领袖,这些人同时又是民主议事会和民事调解委员会的骨干成员。
红白理事会在平口村已存在了几十年,据会长王国庆说,仅他接手就已经21年。全村的红白理事会按家族分支,但标准是统一的,制度是一致的,不管哪个家族办事都不例外。为尊重民俗,村剧团被派上用场,免费演出,既健康又实惠。至于事主亲朋故旧的接待,全村统一标准。一切用度,用时下的物价水平仅在万元以内,而其他村街有的则要五六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红白理事会的严苛运作,村民少花了钱却确立一个理念,厚养薄葬同样是一种道德体现,孝老敬亲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平口村的民事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心中的天平。民调会在平口已存在了几十年,几十年里村民依靠它、信赖它、拥戴它,早已成了平口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平口村的民事调解内容有一个本质的改变,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家长里短的纯民事渐次淡出,而经济纠纷略显增多,通过民调会的工作,全部化解在村里,保持了长期零上访的纪录。
平口村的民主议事会是制度化的,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准时召开,成员包括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愿意参加的普通村民。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村务大事,如新民居建设、道路硬化、公益事业贡献费使用等,都必须提交民主议事会,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投票表决,彻底打破了原来“村事干部定”的传统模式,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制度,乡村道德建设的标准规范
“村里的制度比较健全,什么制度都有,举个简单的例子,盖房盖多高,距街道的距离有多少,都有明确的规定。”村主任王茂禄介绍,在平口村早已形成了“有事问制度、制度解决不了再找村干部”的共识。
平口村没有集体经济,却有着众多的企业,是霸州农村的用电大户。通过民主议事会讨论,平口村决定设立“公益事业贡献费”制度,即全村企业每月每度电提取6分钱,用于供电设备的维修、学校的维护和奖励老师及其他一些必要的公共开支。
村里对“公益事业贡献费”的使用有许多刚性规定,绝对做到每一笔都会签明确,清清楚楚,杜绝出现任意乱花滥用。即使村干部公务接待购置一些果品、矿泉水之类,也都有五六个环节的会签制约,并在每季度召开的民主议事会上公开账目明细,接受村民监督。
按照规定,每户企业的公共事业贡献费一年5000元为封顶线。可是,办企业的村民都说,村里的事原本就是大家自己的事,又有严格的制度确保钱都能用在刀刃上。大家捐款时都自动超越“封顶线”。近几年,平口村修街铺路、美化绿化、安装监控摄像探头等等所有公益事业建设,都有“公益事业贡献费”的影子。
德政,乡村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
为官之法唯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对此,平口村党支部书记王茂利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是“德政”。他认为德政包含了乡村管理的全部内涵,也是每一个乡村干部个人修养必须做的功课。
平口村两委班子勤政高效,无私无畏,可以说是农村管理团队的完美组合,这有赖于王茂利的人才资源的配置理念。他认为农村干部队伍要角色分明、互补协调,要有想事的,要有干事的,还要有平事的。这样才能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干成事。想事要想在百姓前边,干事要干得让百姓满意,平事要平得让百姓心服。
胡作启是村里的困难户,老两口都已70多岁,病体缠身,常年吃药,45岁的儿子先天弱智几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面对这样一个困难家庭,村里作出了一个合情不合理的规定,胡作启一家除享受政府低保救济外,村里把几个水冲厕所的看护工作交给了他,每月工资800元。其实,平口村的水冲厕所是全自动定时冲洗,根本不用人力管护。但对村干部这样“不公平”的决定,广大群众打心眼里拥护:不让一个平口人过贫困日子,这才是我们信赖的干部队伍。
村干部成为村里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村里办公益事业因此从来不用发什么号召,或者规定什么标准,而是干部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村干部带头,村民比着出钱出力。1995年村小学校翻建,原本是村两委内部的捐资助教活动,结果村里的企业家们听说后主动集资,捐建体育器材十几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村里还没来得及号召,村民早已涌到村委会,不到3个小时捐款5万多元;去年村剧团购置服装设备,王茂利带头出资5000元,其他村干部也三千两千地捐助,一天时间村民就为剧团集资几万元。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汪国会 杨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