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为与妻儿团聚,我移居旧金山。旧金山位于旧金山海湾,那里虽已处处山青水绿,可跨入暮年的我还是禁不住时时搜寻历史的记忆:似乎某处山峦曾支起过中国淘金客的篷帐,某处丘陵曾埋下修筑美国东西大铁路的华工骸骨……或许因为那些土地山野是别人的,心里老是想回中国走走。
近日终于有机会到了宁夏!
自银川机场经吴忠,过固原,一路向南,直到宁夏最南端被人称为最贫穷的西吉县。这历史上的古战场,这以干旱少水著称的西海固,今天却是无处不青山,无处无林木,让我不禁惊叹起来!身旁一位当地的朋友笑笑说:这是你们的幸运,因为今年雨水丰沛;要是碰到少雨年,这里可就处处是沙丘,土地如龟背了。你看那排隆起的绿草,下面全是沙丘。我顺着他的指点望去,果然,是绿草掩盖了沙丘。然而,在那排隆起的绿丘上却刻写着“禁牧还绿,休地养林”八个大字。这就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规划、大胸怀、大智慧。近些年,历来以草滩牧放牛羊为业的农牧民一改多年习惯,改放牧为圈养,虽辛苦了些,但因为有政府扶持,同时也见到了荒漠变绿洲的前景,他们已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料想用不了几年,不光这里的大片土地将以草养地、以地育水,整个华北平原也将因此地的治理而大减沙尘了,这岂不是治理自然灾害的大胸怀、大规划吗?!
古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吉人深谙此意,他们不光积极治沙,在沙漠未退之前还利用现代科技“靠沙吃沙”。由于马铃薯适于沙地生长,近些年西吉县全力推进百万亩马铃薯产业带建设,完善马铃薯三级种植繁育体系,突出抗旱标准化栽培和种薯繁育基地建设两大重点,全力推动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2011年,西吉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总产量153万吨,实现经济价值10.5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即达850元。有鉴于此,中国特产组委会已于2004年将西吉县定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就是沿着这个思路,西吉县又在大力推进“葫芦河川道百公里冷凉蔬菜产业带建设”,重点种植西芹、胡萝卜、番茄和西兰花等菜种,因之又荣获了“西芹之乡”的称号。
看到今天西吉人这种务实的耕耘与收获,体悟到他们的坚韧与奋争,我不能不回到古远的思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从秦汉到唐宋、到明清,这里战乱不断,仇杀不断,就是在战乱与仇杀中,蒙、回、汉、羌、氐等各族人民从碰撞争战、到融和、到今日的民族大团结,才形成了今日多元文化汇聚。或许正因为此,此地的人民才拥有了宏大的胸怀、多思的性格、重文重教重史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的张扬,西吉人历来重视古钱币的发掘,至今,已收藏古钱币20多万枚,展品3357件,并建有1122平方米的博物馆,享有“华夏钱币收藏第一县”之美誉。这不是简单的收藏与展出,而是对历史和祖先的追溯和怀念;
正是这种精神的张扬,他们将方圆100平方公里的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和世界第二大地震湖——党家岔地震堰塞湖视作祖先以灾难和生命赐予他们的记忆和财富;
正是这种精神的张扬,他们把将台堡这个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革命旧址,视作爱国爱家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
也是这种精神的积淀与张扬,西吉的作家和文化工作者才积半个多世纪之功,搜集整理了民间故事855篇、谚语4000多条、歌谣1500多首、民间舞蹈10多出。出版了《西吉民间文学》、《西吉民歌选》、《西吉谚语》、《西吉民间器乐曲选》、《西吉民间舞蹈》和《西吉民间故事》。如今,又创办了文学季刊《葫芦河》和《西吉文学艺术网》。全县从事文学写作者达100多人,并有多人走出西吉,成为宁夏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家和编辑。基于这些,西吉又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文学基金会挂牌为“文学之乡”。
荒原沉默着,群山沉默着,它们在思索着自己的历史,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它们已经从黄变绿,变荒瘠为丰饶。在我心里,这就是今天的中国!
(作者为旅美华人,出国前为某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