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积累的经验和共识。解决什么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解决沿着现代化道路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幸福问题。在当代中国看一个理论有什么贡献,主要就应该看它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哪些问题,或者为哪些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
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哪些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什么贡献呢?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物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和目的。
纵观人类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都曾遇到过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在现代化的初期和很长一个过程中,都曾出现过重视财富增长、物质积累,忽视人的需要、人的感受的倾向,出现过商品崇拜的拜物倾向。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是走过很长一段弯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的现代化起步和加速过程中,也会出现重物不重人的倾向,特别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的倾向。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把视角从“物”转向“人”,转向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明确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并非单纯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从现在就要做起的一项历史进程和长期任务,既发挥了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传统优势,又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特别适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求,使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动力和目的更加明确,这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重大贡献,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并不是一段如歌的岁月。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往往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前期都曾经历过激烈的阶级斗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突发期。当前,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现代化已进入了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就是从这里破题,首先强调的就是社会建设,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走一条兼顾效益与公平,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代化新路。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痛苦的经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中国的现代化决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中国和世界的资源、环境状况也承载不了,不允许我们走这样的老路,重蹈他们的覆辙。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把这项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来。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可见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认识深度。我们在现代化的加速阶段,不过二十年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是了不起的,我们有可能走出一条现代化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第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解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
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侵略、扩张和战争,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现代化是不是也要走这样一条道路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所谓“中国威胁”的质疑,中国鲜明地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在发展中也会遇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但我们确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找到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是我们对世界现代化的贡献。
第五,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表现。但增长不等于发展。表面看起来,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我们也曾经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工业化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支撑,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之初,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深刻论述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后来进一步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由此,我们国家就可能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走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反面的例子。后发展的国家中,拉美地区就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陷阱”。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非常重视和关注这个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问题。后来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新思路。这样一个思路,使我们有可能避开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走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第七,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最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西欧,其历程说明,现代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即先有市场革命,才有工业革命。但市场也有很大盲目性,市场的自发调节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也有失效失灵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多发频发的经济危机也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道理上说,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更好地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总结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已经有了正确处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关系的很好的办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率先走出阴影,与我们这套体制是有关系的。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借鉴我们的经验。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