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全球视域下闽南文化的先进性

    作者:林华东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2日 16版)
    南音演出 资料图片

        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闽南文化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逐步向漳州地区、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台湾地区及海南地区扩展,并且随着闽南人的足迹,影响遍及东南亚乃至全球。在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闽南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员变迁,不断调适丰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特性。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全球的视域,对此进行探索和阐释。

        一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映象,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一种文化,能否保持其先进性,要看这种文化能否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否支撑社会的和谐稳定。先进的文化不仅能很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根据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海纳百川般吸收其他文明成果不断丰富自身。闽南文化就具备这样的特征。

        闽南文化源出于中原,传承了古代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吴、赣、客族群文化和古代闽越族、高山族、阿拉伯民族及东南亚诸多民族多种文化元素,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闽南人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充满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从语言、民俗、艺术、家族观和教育等多侧面中,可以窥见闽南人的这种文化守成观念。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就是因其保持了先秦时期上古汉语音韵、词汇、语法上的一些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汉语其他方言中业已消失。在民间信仰方面,闽南文化即注重沿承祖地的宗教信仰,又根据需要塑造了许多本土神祇,形成了杂糅型的多神信仰。例如,闽台两地对中原传统信仰的延续和整合,体现于对天公、土地公、关帝圣君、城隍爷等神祇的敬仰。而闽台本土的神祇则更加多样,有代表佛道俗神的三平祖师、清水祖师、张法主公;代表海神与医神的妈祖、保生大帝;代表忠义圣贤诸神的开漳圣王、广泽尊王、灵安尊王;代表冥厉瘟神的王爷、大众爷、普度公等。闽南文化对传统艺术的保留尤为值得称道。被列入世遗名录的“南音”,是中华古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历史悠久;闽南德化陶瓷,声名远播海外;闽南红砖大厝,别具区域特色。闽南家族文化,是闽南人联络族人和宗亲拼搏海内外,不断获得事业成功的文化基因。从古至今,闽南人都十分重视教育,古代的泉州就有“满街都是圣人”之美誉。虽远在海外谋生,他们仍不忘乡邦教育。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闽南人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并自觉予以传承。

        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闽南文化支撑着世界各地闽南人的创新发展,支撑着闽南族群社会的和谐进步。而随着闽南人不断开拓的脚步,闽南文化也不断获得新的融合和新的发展。

        二

        文化是由人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的精髓是埋藏在族群心底的一种意识,它支撑着人类不断的延续和发展。闽南文化的先进性,既源于中华文化思维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基于延伸之后闽南人坚韧不拔的生存意识、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以及抢抓机遇不断调适拓展的文化性格,这些共同造就了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一种务实的文化。闽南文化的务实体现在闽南人的人文性格上,就是能顺应时代,自我调适,在呼应现实中改革创新,追求效益最大化。闽南人秉承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强调生存发展和安居乐业。长期以来,远离中原的迁居环境、闽南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东南沿海的地理状况,以及台湾的海岛特征,都催生了闽南文化的务实和拼搏意识。面对艰难险阻和天灾人祸,闽南人勇于奋起抗争,善于调整思维方式,善于改变路径,善于寻求新的出路。这从早期闽南人披荆斩棘的开发促进泉州刺桐港的兴盛和漳州月港、厦门港的先后崛起,从闽南人冒险犯难突破明清海禁,开发台湾宝岛、拓展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商贸等方面可窥一斑。

        闽南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闽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兼容性。历史上中原汉人南下进入福建,首先要能与当地闽越遗民相处,为了能长期生存,更需要追求相容。闽南人带来的相对发达的中原文化,融合了闽越遗民文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闽南社会。宋元时期,刺桐港依托和谐的闽南文化,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这里迎来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许多阿拉伯人因经商而择居泉州,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与中国的道教、佛教一同聚集于泉州。各种宗教信仰纷至沓来后,经历了短暂的碰撞融合,彼此相安无事,共同繁荣。而正是闽南文化的包容和谐理念造就了这一世界宗教文明和谐对话的奇迹。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闽南社区,闽南人与当地社会的融洽共处,也都体现出围绕经济利益、注重和谐互惠发展的闽南文化积极维护各方利益的先进意识。

        闽南文化是一种抢抓机遇的文化。远离中原、不断播迁的生存竞争锻造了闽南文化强烈的危机意识,构筑了寻求发展路径、抢抓天时地利的优秀传统。闽南文化所展示的抢抓机遇,体现在闽南地区的发展历程之中。汉武帝平闽并外迁闽越人后,汉族移民便逐渐进入闽南地区,在这块不甚被人知晓的土地上开始了300余年的经营发展。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之时,闽南远离战火侵扰,闽南人在这里营造出平和宽松的环境,成为北方和三吴民众的避难所。唐宋以来,闽南人借助海洋,向外拓展,开发贸易,抢占先机,搏击商海,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刺桐港及后来的厦门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闽南人更是善于捕捉信息,发展优势,把服装产业、体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做成一流的产业,演绎了著名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

        闽南文化是一种拓展性的文化。自古以来闽南人崇尚海外贸易。凡舟楫达到之所,都可以看到闽南人的身影,找到闽南方言和民俗文化。从分布海内外的闽南社区来看,以闽南方言为标志的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的经商,已经一步步走向全球。目前,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大约有6000多万人说着闽南话,占世界人口的1%左右。文化由人创造,与人相随。闽南人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各地,让国际社会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深邃的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闽南文化是一种充满核心认同感的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强烈的重乡崇祖意识,强调认祖认宗认乡。闽南人崇信“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儒家思想。多少年来,漂泊在外的闽南人,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七月半无倒来无祖,年兜无倒来无某”(农历七月半没回家是没有祖宗观念,春节没有回家是没有老婆——即,没有家庭观念)。闽南人善于把代表闽南文化特色的语言、艺术、观念带到谋生之处,事业有成后一定要衣锦还乡,为家乡事业做出奉献。这种“族源意识”与“文化自觉”,充分表明了闽南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闽南文化是一种善于自我整合的文化。闽南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并不断向外传播,是因为它具备了不断自我整合完善的功能。闽南文化从中原延伸至闽南地区,融合了闽越文化敢于拼搏、善于海事的特色,接纳了吴文化、赣文化、客家文化、粤文化等的影响,宋元以来,又融入了阿拉伯民族、东南亚诸民族和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使得自身愈来愈丰富多彩。闽南文化犹如海绵,在吸收其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具备新的气象。

        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就不可能产生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内动力。闽南文化的先进性为闽南族群提供了生活与习俗规范、心灵与精神归属、生存与价值取向。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闽南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中日显成熟的范式,和谐相融、整合拓展、坚韧务实的精神,对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本文系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闽南文化的传承和海西社会发展”〔B053〕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