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打造中国的千里眼 顺风耳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领航的国家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2日 06版)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协同中心的培育,建立‘雷达技术国家实验室’,使其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雷达技术自主创新中心,成为技术领先、人才顶尖、学科一流的集聚地,成为引领雷达技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特别是在国防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日前向记者这样坚定地表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雷达专业,上世纪6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学校在我国雷达行业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作用,该专业领域有8位毕业生成为两院院士,为国内雷达行业输送了超过一半的骨干技术力量,研制了一大批“争气”的装备,使我国雷达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国防建设和新军事斗争形势下,我国雷达技术面临着众多新挑战,迫切需要雷达技术实现突破和创新发展。

     

        如何实现突破和创新发展?

     

        国家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领域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郝跃一语破的:走协同创新之路

     

        孵化属于中国的“国之利器”

     

        雷达,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结晶之一,堪称决胜天下的国之重器、利器。

     

        2012年8月16日,在打造我国国之重器、利器的新的期待中,国家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呱呱坠地。

     

        中心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为主组建,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具体牵头负责。核心协同单位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七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

     

        “成立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有效解决了三方相互协同不够、各自的目标与任务差异较大,以及在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平台的难题,有利于打破雷达技术的军用、民用之间严格的壁垒和隔阂,有利于建立起共性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共享沟通交流机制,实现军民结合、相互促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空天研究院院长朱红星教授如是说。

     

        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黄辰近日对记者说:“协同创新不仅让我们多了一名来自企业的导师,还多了一年在企业参加生产研发的经历。”

     

        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双导师制,按照相关要求,黄辰从这个学期开始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跟随生产研发一线的导师实习一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院士告诉记者:“雷达技术创新是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就能有效解决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制需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与以往校企合作模式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把企业请进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将领导权交给企业,这样的合作模式现在还不多见。”

     

        郝跃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从单一联合到深度融合的转变,也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机统一,真正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双导师制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定研究方向、组织实习实践,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在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可以零距离了解技术研发工作需求,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校在技术研发上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赶超雷达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可能。”郝跃说。

     

        “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模式”

     

        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做法可圈可点。中心采用管理委员会、研究部二级管理体制,基于矩阵式组织和树状管理模式,强化国内雷达技术协同单位的沟通与资源共享,积极汇聚国内雷达技术一流队伍,优化学科、科研平台等资源,重点推进人员遴选聘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的创新。

     

        “协同创新中心不能仅仅由高校来领导,企业只有给钱的份。我们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模式,即人员的任命、中心的组建要由企业来领导。”郝跃说,“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双理事长制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计划4年投入2亿元研发资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则在校内协调出一栋大楼作为中心的工作场所。”

     

        目前,中心已汇聚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技术骨干470余名,其中教授183名、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4名。拥有两院院士8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千人计划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

     

        一个深具活力的协同创新体雏形已然建立。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强建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