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在淄博采访期间,记者听的最多的是这样几个词:“稳定”、“平安”、“幸福”,还有“基层”。
社会安定从哪里来?百姓平安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从高青公安的“六小警务”和一村一档,到沂源的村级“三层调解”网络;从淄川的“网络+网格”工作模式,到博山的“一村一警”警务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把社会管理瞄准基层,把服务重点确定在基层。
在淄博,社会管理创新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与现实脱节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解决了“小事”,才能保证不出大事;各地方的“小局”维护好了,才能有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
记者看见,淄博人正在把执政为民、司法公正的理念,传导至每一个街区、每一个村庄。
1
走进高青县唐坊派出所,温馨扑面而来。一排大叶女贞树籽穗累累,散发出阵阵清香。靠近东院墙有一小花园,中立一方大石,上刻两个红字“偲园”。
“‘偲’由人和思组成,这提醒我们要把群众挂在心上,无论大事小事。”唐坊派出所女所长刘梅说,作为一个乡镇派出所,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小事”。
为了解决群众面临的诸多“小事”,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一方平安,近年来,高青公安探索出了“六小警务”工作新途径:
顺民心,从事关群众利益的“小处”想起;惠民生,从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保民安,从影响群众生活的“小案”抓起;解民结,从激化群众矛盾的“小纠纷”调起;排民忧,从危及群众安全的“小隐患”整起;合民意,从造成群众不满的“小节”改起。
推行“六小警务”之后,高青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下降,2011年抢夺案件和抢劫案件分别下降33.3%和60%,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33天。
在档案室里,记者看到了辖区内各村的档案材料,内容甚为详尽。从2011年起,高青公安开始实施“一村一档”工程,组织民警围绕人、地、事、物和组织等,全面采集辖区内各村的基本信息和动态信息,再与警务综合信息等平台的建设应用相结合。它不仅将治安、刑侦、经侦、国家安全等警种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而且整合了民政、计生、卫生和环保等社会信息资源,为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提供了便利。
在唐坊派出所里,不仅有很多荣誉证书,还有很多面群众送来的锦旗。这些锦旗,大多与“小事”有关。刘梅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李知先在仉家村生活了20余年,在办理残疾证以及医疗保险时发现户口遗失。唐坊派出所社区民警在一村一档建设工作中,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帮助他补办了户口。
“这类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关系到百姓的生活是否真正平安幸福!”刘梅说。
2
白咸增今年已经72岁了,这位曾经当过村干部的老人,如今臂膀上戴着红袖标,成了一名“调解员”。
在沂源,像他这样的调解员共有13666人,他们被分为三类:家族调解员、村民小组调解员、村(居)调委会调解员,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
南麻镇埠下村位于沂河之滨,属于城乡结合部,各种矛盾纠纷很多。这里是淄博市村级“三层调解”实践的“源头”。白咸增在这个村当调解员,凭的就是年龄和威望。都是白姓人,甲家施工挖到了乙家的墙根,两家差点儿打了起来。经白咸增反复调解,最后以甲家赔偿乙家5000元了结,两家主人握手言和。
见到记者时,白咸增很兴奋。他说,能够成为村里的调解员,感到很自豪:“从小处说,我们为村里的幸福和谐出了力;从大处说,我们是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贡献。”
在埠下村村委会调解室里,记者看到了全村“三层”调解员的名单。不管是哪位调解员,不管是调解什么纠纷,都有问答记录,最后形成卷宗,以备查询。如果调解不成,双方对簿公堂,卷宗也可当作法庭审理的参考。
沂源的村级“三层调解”本着这样的原则:家庭矛盾调解,以情为主;邻里矛盾调解,以理为主;社会矛盾调解,以法为主。“三层调解”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尽量把各种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掉。
如今,沂源已经逐步建立了对“三层”调解员的管理体制,由提名、推荐、审查、公示到聘任,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村民小组调解员和家族调解员,要由镇里进行统一培训,合格了方可上岗。
沂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士亮说,矛盾的及时化解,使沂源的刑事案件发案量明显降低,2011年同比下降11.3%,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6.47%。上访事件更是明显减少,到市级以上上访的事件,一例也没有发生。村级发生的矛盾,80%在村级得到了解决。这对农村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在淄川区将军路街道办事处,每个职员都有一个实名微博,那是他们与辖区内村(居)民沟通的工具。每个人在走访过程中发送的微博,都显示在办事处的大屏幕上。
“民情微博”也是对街道干部进行监督考核的电子平台。将军路街道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项目涉及代办事务成效、群众满意度和微博发布等,都有量化指标,每月一评。
“民情微博”只是将军路街道“网格+网络”工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军路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宋磊告诉记者,将军路街道一直坚持“大走访”活动。从2010年起,在村(居)层面以每120户为一个单位,划分为117个单元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和一名村(居)两委会组成联合走访组,实现了“大走访”的全覆盖、网格化。
将军路街道辖区内有几个大集贸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三年来,将军路街道先后开展“网格化”走访、活动9次,走访基层群众10万人次,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同时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
“实行‘网格+网络’工作模式,我们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以上。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村干部对‘网格+网络’工作模式有看法,阻力很大,他们生怕村里的矛盾暴露出来。但这种从‘坐着等’转变为‘走出去’,很受群众的欢迎。”宋磊说。
离开办事处,记者在贾官村支部书记高翠红的引领下,来到村民杨总之家。杨家夫妇二人住着一套120平方米的楼房,房子是村里盖的,2007年买的时候每平方米售价900元。杨总之自幼喜欢画画,壁上挂着他自己画的老虎和梅兰竹菊。谈及村里的变化,杨总之说,原来的贾官村是个有名的“乱村”、上访村,最近几年,村里修建了芙蓉大道,许多村民也住上了楼房,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再也没有打架、上访的了。
杨总之告诉记者,他们这栋楼属第40“网格”,负责人是街道干部刘元虎和村干部孙金,他们的名字和联系电话就钉在楼外的墙上。“他们定期来走访,有了困难找他们,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本报记者 周立文 计亚男 赵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