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走基层·心中的牵挂33

    一个小荒村的聚散兴衰

    ——七访曾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黎明村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01版)
    本报记者庄电一(左一)在黎明村采访。冯美瑾摄

        一个村庄的活力

     

        一进入黎明村新庄点,记者就注意到,“平改坡”的新房又增加了好几栋,屋顶上面覆盖着艳丽的红瓦,红瓦上面都安装了太阳能设备。家家户户门口摆上了统一配置的垃圾箱,垃圾实现了分类存放。最引人注目的是,村里新建了一个小广场,上面竖起了篮球架,安装了其他体育健身器材。

     

        进村道路两侧有6排新树,再往前走就会发现不少新栽的樟子松、榆树、白杨。这些好像一下子多出来的“新成员”,显示出黎明村人在摆脱风沙危害之后,对树木的喜爱和对生态环境的珍视。马儿庄村(黎明村是其一个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冯立珍告诉记者,这些新栽的树木,一共有8000棵,是盐池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

     

        让黎明村人欣喜的是,去年年底,他们彻底结束了饮用苦咸水和远途拉水的历史,喝上了甜甜的自来水,而这些自来水是从200多公里外引来的、经过净化处理的黄河水。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记者去年8月六访黎明村之后发生的。

     

        一条禁令的转机

     

        黎明村的转变源于10年前的一个禁令。那时,风沙正对盐池县步步紧逼,饱受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之苦的黎明村人,已经在漫天的风沙中煎熬了很多年。

     

        2002年8月14日,“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在风沙危害最重的盐池县召开。会上宣布:自2003年5月1日起,在全自治区全面禁牧。

     

        封山禁牧,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良策,也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诉求。而“迫不及待”的盐池县县委、县政府随即宣布:不必等待来年,盐池县当年11月就禁牧。盐池县生态建设的转机,就是从这个时候出现的。

     

        封山禁牧,停止了对草原的最大破坏;舍饲养殖,转变了畜牧业的发展方式。

     

        禁牧不但没有束缚住畜牧业的手脚,反而让畜牧业长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不论是在黎明村,还是在盐池县,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都非昔日可比。放牧时,一只羊长到二十七八斤就算大的了;现在过百斤的都稀松平常,最大的居然能够长到一百七八十斤。放牧时,养羊的利润十分微薄;现在,羔羊育肥只要3个月,每只就可获利七八十元,效益好时甚至超过百元。

     

        一棵沙枣树的沧桑

     

        也许是不愿回首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72岁的崔福香自搬离黎明村后再没有回去过,虽然旧家与新家相距不过1公里。她家是最后搬走的,曾孤零零地独自在黎明村坚守了三四年。记者此前六访黎明村曾多次采访过她。

     

        应记者之邀,崔福香来到黎明村旧址,并且凭借那棵仍然茂盛的沙枣树,找到了原来住过的地方。

     

        “这3棵沙枣树,是我二十多年前亲手栽下的!”崔福香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盐碱大,树木不易成活。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她当时一共栽了7棵树,虽然浇了很多水,但最终只活了3棵。记者从树上摘下一颗沙枣放到嘴里,随即就吐出了,因为这里的沙枣比任何地方的沙枣都小,而且没有一点甜味。

     

        黎明村原来的村落,已被一两米高的芨芨草所覆盖。记得去年来采访时,这里的芨芨草只有稀稀拉拉的几簇,想不到仅仅一年,就呈现“燎原”之势了。

     

        白学全告诉记者,芨芨草是扎扫帚的好材料,一公斤可以买到一块六七呢!这一片芨芨草能卖上万元!

     

        看这趋势,芨芨草的覆盖面还会扩大,将给黎明村人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

     

        王新福对记者说,过去在课本里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很憧憬、很向往,但一直没有亲眼见过,想不到,在风沙逼得人没法活的地方,竟亲眼看到了!

     

        一条尊重民意的决定

     

        记得去年六访黎明村时,记者曾听到一些村民的心愿:希望分散了十多年的黎明村重新聚合为一个村!盐池县县乡政府也有个很令人振奋的计划:等“南梁”的几户人家搬到规划好的新村之后,2012年把“东梁”上的十几户人家也搬迁过来。这样,黎明村才称得上村,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如期实现。记者看到,黎明村仍然分作东西两片,“东梁”上的十几户人家还没有搬过来。

     

        盐池县有关部门充分尊重了民意。为避免这些群众因搬迁致贫,他们调整了规划:考虑到东、西两个庄点相距只有570米,便在两个庄点之间规划建设了养殖园区,并借此将两个庄点连成一片,使两边的养殖户都能兼顾。这样,黎明村也就算实现“统一”了。

     

        冯记沟乡党委副书记强永军对记者说:“虽然我们不再制定明确的搬迁计划,但从长远来看,‘东梁’上的人最终还是要搬过来,但那要水到渠成,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搬迁。在‘东梁’上,我们将不再批准建新住宅,翻建或再建新房都要按规划建到新庄点。我们相信,通过引导,全村人最终会完全走到一起。”

     

        一个回乡游子的心愿

     

        记者在黎明村新庄点里偶然碰到28岁的路文涛。原来,他是个返乡游子。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在外面闯荡了多年。先在距此不远的陕西省定边县县城开过服装店,后又在宁夏北部的平罗县办过养殖场。看到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他在2010年毅然回到家乡养起羊来。

     

        路文涛去年养羊的收入就有十三四万元。今年已经卖出去3批了。就在记者采访前,他刚刚卖出去150只羊,每只羊净赚60元,一次就有9000元进账。年底前,他家还能有一批羊出栏。

     

        冯立珍告诉记者,黎明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接近5000元,不论是在马儿庄村、冯记沟乡,还是在盐池县,都是高的。

     

        记者看到,养殖园区的羊舍,真称得上是高标准的:水泥打基础、红砖砌院墙、红瓦铺屋顶,羊只出可饮水、吃饲料,进可躲风雨、避严寒,就连饲料都是按科学配方配置的。

     

        路文涛告诉记者,他们的羊肉不仅卖到了银川、吴忠、本县,而且卖到了北京。为此,他们在盐池县统一印制了包装箱,正努力把羊肉打造成品牌。他们有专车往北京送羊肉,每次可以送去五六十只,而他们精心挑选、精心包装的羊肉,在北京每市斤能卖到90元呢。

     

        有了钱,黎明村人也像许多城里人一样热衷于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前年,路文涛带着母亲和爱人去四川旅游。去年,他们又游览了桂林。今年,去了上海、南京、苏州、杭州。而像他家一样出去旅游的,全村就有20多户。

     

        说到有关部门年初为村里配备的体育器材,路文涛说:“我一有空闲就去那里打篮球,已经打过几十次了,我们还进行过正规的比赛呢!”

     

        记者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路文涛说,我只有一个希望:在村里建个文化室,让我们有个看书学习的地方。正开拖拉机从庄稼地里往村里拉玉米的王龙,听到记者的询问,也不假思索地表达了与路文涛完全相同的愿望。

     

        建个文化室!这可能是许多黎明村人的愿望。记者希望他们这个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记者是带着对黎明村的依恋离开黎明村的。冯立珍热情地邀请记者再来。记者当即表示:如果不给你们添麻烦的话,我每年都要来一次!

     

        看来,对黎明村的采访,还不能画句号。(本报记者 庄电一) 

     

    记者手记

     

        一年的变化能有多大?对一个村庄来说,值得一提的变化可能不会太多,令人感兴趣的新闻可能会更少——这是记者在去黎明村前的想法。但身临其境之后,记者发现这个想法“太主观”了。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黎明村,隶属于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全村40多户人家,曾被风沙逼得难以生存,不得不四处搬家。1998年前后,这个本来就不大的村庄,竟分成4个隔沙相望的小庄点。到2002年底,黎明村就只剩下残垣断壁了,随后更为漫漫黄沙所吞没。

     

        记者与黎明村结缘是在14年前,并于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对它进行过5次采访,见证并报道了它在四分五裂之后由分到合、从散到聚、自衰转兴的过程。其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2011年8月,记者六访黎明村,所写报道作为“走转改”专栏的开篇刊登在本报2011年8月17日头版头条。近日,记者第七次走访了黎明村。离上次前往虽然只有十几个月时间,但记者还是惊诧于它的变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