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建设文化强国的出发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10版)
    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亮相北京街头资料图片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这一论断充分表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的形势下,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深刻认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极端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82美元,这种情况说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呈现上升的态势;文化消费结构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已由单纯的追求休闲娱乐向更加注重求知求美转变,追求自我文化表达、参与自主文化创造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需要。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使命感和责任心,全力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有效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保障和强大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力支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难以实现的。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正视我国文化建设的不足,达到文化发展上的自我觉醒,才能在文化建设上倾尽全力,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决克服文化发展上的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才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自信心,并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时代特征、人民期待的集中反映,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以当代中国发展大局为重,以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先,从而以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驱动人民群众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

        二是强调文化教化功能与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多方面需求的关系。文化教化功能作用的发挥,要以满足群众的需求、能够接受为前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不断破除只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商品属性和消费功能的观念,自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诉求,力求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得到有益的启发与享受。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地看到,由于社会存在的多样化,不仅直接决定了群众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也同时决定了观念形态上反映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如果只讲满足群众需求,忽视文化发挥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忽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而一味迎合市俗趣味、庸俗媚俗之风,这不仅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最终将会影响先进文化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提倡多样性与弘扬主旋律的统一,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精华与通过改革创新输入现代元素的关系。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一种态度、一种姿态,那么文化自信则是一种从容应对不同文化间交流交融交锋的价值底气,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基石。在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要着重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充足活力。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的脉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当代先进文化,强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引领,推动精神文化消费的科学和良性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朴素的感情基础,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既要立足国情、省情实际,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又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大趋势,大胆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合理取舍、择善而从、创新提升、为我所用,不断从文化发展的创新性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现为各种市场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担当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转型力度,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为前提,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尤其是要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文化建设,创作生产和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要自觉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坚定对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自觉与自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培育各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格市场主体,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走多元发展道路。要顺应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执笔:柯锡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