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他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纯文学的关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5版)

        莫言没在场。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的一间报告厅里,大家的话题由他而起,兴致依旧。

        莫言与北师大结缘,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等人的推动和努力下,当时的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了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家班研究生班。莫言于1991年在该班毕业,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此后,莫言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2010年1月13日,莫言来到学校,参加由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京师文学论坛”启动仪式,并发表关于其长篇新作《蛙》的专题演讲。

        在家乡高密,他写就了今天在研讨会上被宣读的这段话:

        “虽然我在学识上愧对师大硕士的名号,但情感上一直认为自己是师大的学生。

        得知你们聚会研讨与我有关的话题,我十分感动。因暂时不能脱身回京赴会聆听各位发言,深感遗憾!

        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一以贯之的是他的低调、清醒。

        指导莫言毕业论文《超越故乡》的导师童庆炳还在医院。莫言获奖当天,同事给他拨通电话,告之莫言获诺奖的喜讯。他连连问:是吗,是真的吗?

        今天,通过视频,这位躺在病床上的导师谈起学生滔滔不绝:“莫言作品中的独特东西一部分包含在颁奖词中,另一部分没有包含在颁奖词中。莫言是中国山东的莫言,他不是照搬西方的魔幻主义,他的文学起步是写实,写现实、真实。他的作品是对中国‘五四’以来现实主义的新的开拓和新的发展。”

        “尽管57岁了,还是很可爱。”鲁迅文学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何镇邦回忆起莫言,“有时会装幽默,但写东西很认真。”

        人们在回忆,讲述那个不为人熟悉的莫言。

        “他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是在北京生活的作家中少有的没房,骑车上班的人。”著名作家李洱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要感谢他。他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纯文学的关心,由此而带来的引领、推动作用,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北京10月16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