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70

    农民乐享文化餐

    ——走进长沙市开福区“农民文化屋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4版)

        “这葡萄,一个字,甜!”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高源村农民胡新辉家里,顾客的赞美不绝于耳。

     

        国庆过后,新鲜的葡萄依旧卖得火热。胡新辉笑得像朵花,她告诉记者:“‘知识创造财富’,这话真不假,要不是村里的文化屋场,日子哪能过得这么好!”

     

        农民文化屋场是长沙市开福区2006年成立的专为农民提供读书、学习、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34个文化屋场犹如一道道文化大餐,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农民前来享用。

     

        家门口的自助餐

     

        离开胡新辉家,记者走到高源村农民文化屋场,金色牌匾上面写着“农家书屋”四个红字。

     

        这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洋溢着浓浓书香:中间一张大方桌,桌上摞着一沓沓图书,六位村民正埋头研读;立在墙边的是一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科技、经济、法律、文学等八类图书。

     

        屋场主王香玲热情地递上茶水,这茶水是她为前来读书的村民免费提供的。她说:“房子是我的,书屋是大家的。我要给大家提供方便。”

     

        胡新辉告诉记者,2010年5月,葡萄刚结果,茎叶就烂了,急得她嘴上起了泡,幸好村里有书屋,王香玲给她找了本《绿色葡萄无公害防治》,按书上说的,撒了石灰喷了药,没多久葡萄就好转了。

     

        “把书屋落到农户家,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避免‘有书无人’、‘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长沙市开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应龙表示,开福区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村民自己建、自己管、自己评的运作模式,努力为农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自助餐。

     

        记者了解到,开福区文化屋场的选址选人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多次考察、讨论、评选而确定。34个屋场中有18个建在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较好的农村居民家中,16个落户到群众基础好、居民较集中、有闲置房屋、热心公益事业的农家中。

     

        王香玲是最早的屋场主,被评为“长沙市优秀自办文化个人”。2006年,她把家中120平方米的歌厅改建成文化屋场,每年还自掏腰包,订购《环球时报》、《知识博览报》、《看世界》等10种报刊,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为了鼓励屋场主的义务付出,开福区实行“以奖代补”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听二测三评”(听群众意见,平时测评、年底测评,群众评议、屋场互评、上级评议)的考评机制,按照2:3:5的比例评出三个等级,分别给予物质奖励。7年来,开福区共投入资金224万元,配送图书12万册、报刊52万余份、音像制品47603张,把文化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多样化的营养餐

     

        飞扬的歌声,欢快的舞步,激烈的球赛……夜幕降临,开福区捞刀河镇高岭村,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热闹起来了!

     

        高岭村文艺宣传队队长袁晓辉正组织200名村民排练歌舞,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村将代表区里参加长沙市喜迎十八大的文艺汇演!”

     

        一个村可以代表整个区。原来,这里的文化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年前,2200多名村民洗脚上岸,空余时间增多,打牌赌博、扎堆闲聊等事件时有发生。高岭村支部书记肖兴科想了个法子,从市里雇教师,请村民来自己家学跳舞。慢慢地,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便在书屋附近建了广场,还配置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台。肖兴科感言:“建设‘新农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的高地。如今,打牌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扎堆闲聊的少了,打球健身的多了;夫妻吵架少了,文艺团体多了;进京上访的没了,思想观念新了。”

     

        捞刀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罗小红说:“基层是文化的根基,要想最广泛的发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一要发挥乡村干部的示范作用,充当文体活动的‘领头雁’;二要发挥师生的骨干作用,使校园成为农村文化传播的新平台;三是发挥文化能人的引带作用,实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周丹就是文化能人,是捞刀河镇彭家巷社区中岭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去年“七一”,他组织村民参加市里的红歌赛,每晚免费辅导,报名的就有160人。周丹为记者讲了一件趣事:67岁老人熊之元方言很重,普通话学得慢,担心唱不好,急得直哭。如今,她也成为村民的“老师”,教大家一起唱歌了。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开福区农村遍地开花。开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国华介绍,农民文化屋场不仅是家门口的自助餐,还是多样化的营养餐。在屋场,桌球室、棋牌室、KTV室、篮球场、乒乓球台、影视放映设备、二胡、扬琴等文娱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开福区以农民文化屋场为平台,组建了48支农村文艺团队,先后开展舞蹈比赛、球类比赛、主题论坛、文艺演出200余场次,参与农民多达30000余人。(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灿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