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部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其后,教育部又陆续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其他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包括卓越商科人才等的培养计划也在逐步设计和启动之中。从国内来看,在教育部提出“卓越计划”之前,面向社会应用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一直受到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笔者认为“卓越人才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一种全方位、系统性视角去进行设计。从国外来看,商科大学人才的培养宗旨就是以社会应用需要为导向的,在教材、案例、实习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很好的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同时,国外的行业人才能力标准也是十分完善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为大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提供参照,而我国的行业人才能力标准相对缺乏,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缺乏行业标准依据。因此,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水平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一
根据教育部有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可观测的特征。(1)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具有明确的生活准则和工作目标,工作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善于和他人协同工作,勤奋踏实。责任感的形成和提升,除受意识形态、家庭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来完成,包括自我教育。(2)创新性,卓越人才要能够适应高度竞争和不断变化的企业和国内外商务环境,对所面临的问题要能够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并能够付诸实现,取得预期的结果。(3)应用性,卓越人才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较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好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4)国际化,卓越人才要具有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基本能力,也即国际化的能力。
二
在明确了卓越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素质特征之后,下一个重点是具体素质标准的构建,涉及以下方面的问题。
卓越人才培养层次。按照教育部卓越人才的政策框架,卓越人才应分为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显然,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标准。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类别和层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标准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除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外,还应包括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体现各学校办学优势的特色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服务面向和行业特点制定。从三个标准所占比重来看,本科层次中,通用标准占主要部分,行业标准次之,学校标准最少;硕士层次中,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比重应明显增大,也就是说专业教育和学术能力培养在硕士阶段占主要部分,虽然其通用标准部分比例不是很大,但是也应该涵盖本科阶段的通用标准,所以硕士层次的通用标准从绝对层次和水平上说,是应该多于和高于本科层次通用标准的;博士层次中,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占主要部分,也就是说,在博士教育阶段,应该以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为主,大学的学科研究优势和专业教育优势主要在此阶段反映出来。尽管此阶段的通用标准比重较小,但从绝对水平上说,通用标准是要多于和高于硕士层次的通用标准。
卓越人才培养的素质标准及其分解。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化是对卓越金融人才的四个分解特征,但它们还是很模糊,在具体的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把上述四个素质特征再进行分解,分解到人才培养可定义、可观测、可评估的人才素质标准或能力标准上。比如参照美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对注册金融分析师职业竞争力的研究标准,我们将卓越金融人才的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四个素质特征进一步分解为“基础素质与技能标准”、“专业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三个具体的人才素质标准,使其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也即通过三个标准来反映四个特征,它们之间是等同的关系。其它的专业人才标准也可照此逻辑来展开。
卓越人才的四大基本素质标准是分别通过卓越人才的基础素质与技能标准、专业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的构建来实现的。其中“基础素质与技能”是基础,对应卓越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专业知识”是卓越人才从业的前提;“职业技能”是卓越人才展示其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化能力的关键所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对应卓越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基于此可以构建具有多个素质观测点和能力观测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建立教学体系或培养体系,进而构建整体各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