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使规模经济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规模优势逐渐减弱;内需拉动的政策导向和工资增长的经济诉求,使基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自然资源稀缺,生态环境损害,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以及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等,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不难判断,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以着力规模经济而追求数量型增长的时代已近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追求范围经济所主导的质量型或效益型经济运行时代,范围经济将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和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是工业社会经济活动的两大驱动力。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由于分工导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或区域的单位产出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或区域产出的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的经济。规模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于资源的不可分性、资产的专用性和沉没成本的显在等,它所突出的是专业化,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而范围经济则是指随着产出品类的增加,产出的长期平均成本趋于下降的经济,也指由多样化经济活动的协同效应所带来的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因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共享同一资源而导致经济活动成本节约等现象。与规模经济不同,范围经济主要源于资源的多用途性和资源利用成本的可分摊性等,它所突出的是协同和协作,通过加强协调和协作,追求经济活动整体的经济性。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既是工业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也是工业化经济两种典型的增长方式。前者所导向的是以增加投入、扩张规模为特征的外延性增长方式,而后者所导向的则是以投入要素的综合利用和产出机构间的协同效应为特征的内生式増长方式。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工业化经济内部一直存在的两种増长方式,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的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经济活动所强调的是基于分工取向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投入要素的专属性,其结果,致使规模经济的增长方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对于范围经济的认识,更多的仅是局限于微观层面,似乎范围经济只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多角化或多元化经营战略。事实上,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将范围经济纳入宏观范畴来理解和把握,无疑会更具有意义。
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学家波特认为,规模经济源于比较优势理论,而范围经济则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所主张的是国家间或地区间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专门化分工,它所强调的是向内部资源要效率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区域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内部资源禀赋,更取决于外部环境、内部的协同性、与外部的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即更取决于能够确保投入要素高效使用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相关的支持性制度,它所强调的是通过资源共享来实现成本的节约,所引导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协调为取向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源的多用途性被层出不穷地发现,资产的专用性日趋减少,规模优势逐渐减弱,从而使以做大做强为导向的规模经济正日益向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的范围经济转变。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单纯的物质需求正在向非物质需求转变,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成了需求的基本特征。需求的变化不仅催生了柔性生产系统,引导着“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跃上了主流生产方式的地位,而且使得差异化成了企业或地区寻求范围经济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同时,由于资源多用途性的愈加彰显和沉没成本的愈来愈小化,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愈来愈快,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进一步加深了产业间的依存性和支持性,这也使外部协调力提升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再者,在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已经很难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合理地去分享全球化的利益,分享全球化利益的多少,更多地将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对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掌控力。不难看出,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浪潮正在兴起,数量型扩张正在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范围经济将取代规模经济而成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明确树立范围经济的意识,既要着眼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统一配置,注重范围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经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升华,更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和制度的创新,注重内部协同性和外部协调力的提升,从而形成区域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对外交流学院)